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一线聚焦 >> 正文

曾曦:创新,点亮人生

2015年09月24日 09:40 宣传部 艺术设计学院 点击:[]

——记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曾曦博士

本报记者 刘江 刘欣冉

“历史是在创新中逐渐发展的,人生亦是如此,不断追求,不断创新,才会让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副教授曾曦博士便是用“创新”二字坚守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曾博士,现任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研室副主任,韩国建国大学等六所高校设计学院访问学者,设计作品入选文化部中国设计大展、湖北省设计作品展,指导学生获得过被誉为设计界“奥斯卡”的德国红点设计奖。曾曦教授于2011年获“上海国际设计创意大师”称号、2014年获文化部“中国优秀青年设计师”称号,并入选文化部财政部文化创业创意产业人才库。

设计创新,助力学科发展

对于我们没有接触设计知识的人来说,关于对产品设计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艺术行为”的层面,以为灵感来了便在纸上画两笔就可以了,设计师都是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另类”。曾博士谈到他的专长滔滔不绝起来:“产品设计不是单纯的绘画,而是要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合理的设计变成工业产品,来满足用户的需求。产品设计工作绝非一项只凭灵感的工作,它其实跟其他理科专业一样,也需要专业知识和钻研精神。”曾博士初到学校时给暗暗定下了一个目标,要把武汉工程大学产品设计专业打造成华中地区最强。他说,实现这个目标的路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路,但始终相信每天都努力进步一点,这个目标总会达到。曾博士指导学生进行产品设计,领导团队实现产品创新,一直为实现这个目标勤奋耕耘。一个个荣誉体现了他默默的坚持,一滴滴汗水记录着他辛苦的付出。

2010年,刚进入武汉工程大学的曾曦博士便被学生邀请参与指导一个产品设计项目,凭自己多次项目设计经验和获奖经历,他与学生们开启了这条产品设计之路。他全天与同学们待在科研室,进行“项目设计的提出、审查、否定,再重新确定新项目设计”的循环。他说:“我们在研究初期一共提出了上百个想法!让人困扰的是,我们最终只能在这一百个想法中确定一个,作为参加德国红点奖的作品。”整个研究总共历经11月,在这11个月中,他们一共开了27次会议,否决过上百个想法,以便寻求最佳产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他们的研究终于有了成果。

2011年11月1日,他们的作品 “垂直助手”获得了“德国红点至尊奖”,当日恰逢曾博士的女儿出生。

在做项目时,曾博士和他的团队经常工作至深夜,团队以最认真、最专业的态度对待设计中出现的种种难题,努力帮助同学们解决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查看照片时,他骄傲地说:“看着这些同学现在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比我自己做出这些成绩还要令人兴奋。”

教学创新,培养国之栋梁

曾曦博士在产品设计项目上是一位出色的创新者,在教学领域也是一名出色的创新者。他说一位成功的教育者应鼓励想学的同学学得更好,调动不想学的同学的积极性,也让他们学得更好。曾曦博士在教学中十分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创新地鼓励学生配合授课的方式,老师在课堂上仅以听课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出现,把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吸收,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参与授课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听课的同学们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学习效率大幅提升。

在谈起教学观念时,他说:“当今有些大学生有一个弱点,即不知道如何与人合作、如何与人竞争,缺乏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走入社会后才发现自已所面临的严峻的竞争挑战。我要希望学生们从大学就开始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让他们知道哪些人可以作为对手,而哪些人可以作为朋友。”他常常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活动来完成课堂任务。“课堂点名制”并不是他较为赞许的一种督促学生上课的方式,他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课堂表现。“人来教室了,心也要到”曾博士会记录学生的每节课的课堂表现,为学生的期末总测评打分做准备。

在专业主干课程中,他进行了课程考核形式的大胆改革尝试,使用由学生提案而不同专业教师之间交叉评分的方式,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专业方向课中,推进高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项目制教学改革工作,通过课堂上的设计竞赛与校企设计师的互访讲学,搭建项目制教学的平台,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在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努力推广工业设计专业的“实体模型参展”形式,将工业设计的教学成果推向全校和社会。借助项目案例教学,配合娴熟的教学技巧与方法,课堂教学组织有序,同事乐于观摩,学生争相听课;曾博士连续5年教学质量考核被评为优秀;这些都是对他创新教学方法最大的褒奖。

开放创新,放飞学生梦想

曾曦博士曾向学生们提出“走出去”的观点,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能直接参与各种真实的设计项目。这些项目不需要任何的学历门槛或者特殊的阅历背景,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参加。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给所有愿意努力的学生一次“走出去”的机会。通过学生之间参加实际项目的历程鼓励和引导他们将专业视野放眼课堂之外。

在他眼中,每个学生都是优秀,老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既为自己也为将来造福于社会。学生看到了成果,也看到了取得成果的这些“同行”不过就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同窗,自然个个都有了奋斗的希望和激情,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自发的相互学习,相互锻炼,相互交流。从一个小的设计项目到一个大的设计系统,学生慢慢开始在这些“项目工作”经历中获得体验与收获,从大四的学生到大一的学生,新的团队、新的创意接踵而至。

上一条:万玉兰:白如玉 香如兰 下一条:管锦绣:当好带头人 创出新业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