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一线聚焦 >> 正文

田凡:我校“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下的首位博士毕业生

2020年05月15日 22:10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点击:[]

通讯员 叶蕾

5月12日上午,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20届博士毕业答辩如期开展,陈嵘教授课题组应用化学专业博士生田凡,使用在线会议的方式,在家顺利通过博士学位答辩,田凡作为我校首例“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博士生顺利毕业。

田凡以《尺寸精确的三苯基膦与硫醇共配新型Ag基金属纳米团簇的合成与表征》为题,完成了一次精彩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金属纳米团簇是间于金属纳米颗粒与金属有机配合物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研究这种过渡状态对于深入理解金属纳米颗粒的结构组成与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相关的合成与表征工作极具挑战。

筑梦工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田凡自2009年考入武汉工程大学,本科阶段就进入了陈嵘教授的实验室,由此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之路。田凡认为,科研的最大动力源于兴趣,正是因为浓厚的兴趣,才能在遇到各种难题时,不断去寻找解决之道;正是因为浓厚的兴趣,才能领略到科研的独特魅力;正是因为浓厚的兴趣,田凡不断探索和解开了一个又一个未知的现象和谜题。田凡曾说,“每当自己向他人讲述一些新的实验发现,都让人感到兴奋、充满干劲。”

经过长达11年的磨砺,他在科研上不断突破。硕博期间,田凡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包括JACS在内的中科院一区论文4篇(J. Am. Chem. Soc.,Chem. Comm., J. Catal. ,ChemSusChem),二区论文2篇(Ind.Eng. Chem. Res., CrystEngComm),三区论文1篇(NewJ. Chem.),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件,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次和中国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等。

逐梦工大,实践是唯一的捷径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田凡认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在专业领域取得突破性的工作,需要长久的积累。“在化学界有一种说法是Chemistry?Chemis try。我一直觉得不断尝试才能不断提升,2017年,我在实验室尝试一个合成反应,由于那个时候的自己不会做解晶体,等待了四个月才得到晶体的解析结果,随后,我开始自己花时间自学晶体结构解析,而今的博士毕业论文中的晶体解析也由自己独立完成。”

提起自己的科研经历,田凡说到,在选择一个课题之后,自己会被课题推动,进行实践和探索。“有什么知识点不懂,就得去弄懂,在弄懂的过程中,又会发现自己欠缺很多东西,欠缺的知识我都会通过和导师探讨、自我学习或者其他的各种方式去补充,避免课题的停滞不前。这个过程告诉我们怎样去思考、怎样去钻研、怎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正是由于不断实践,田凡在一次次实验现象呈现的过程中增强了理论自信、强化了对理论的认知。

圆梦工大,母校是最大的后盾

回首在武汉工程大学的十一年求学之路,田凡表示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学院与导师的支持。田凡认为,应用化学是学校最具性价比的一个专业,在学院应用化学的专业培养模式下成长的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理工结合,既能够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又能够从工程的角度解决问题。

田凡和他的导师陈嵘教授也有着默契的相处模式。“陈老师给我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支撑着我不断前行,陈老师是一个非常非常关心自已学生的老师,甚至比我们很多家长还要关心我们的成长和发展。”田凡如是说。

陈嵘教授则表示,“只有负重前行,才有今天的果实。学校用十一载孕育了第一个本硕博同一专业‘Made in WIT’的优秀博士,也彰显了应用化学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希望在未来的道路上,田凡能够继续秉承严谨细致的作风、吃苦耐劳的态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与时偕行,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不断创新。田凡同学将继续秉承工大“格物明理,致知笃行”的校训,在科研之路上走得更加自信、更加坚定。“每个人看到一座山的时候,都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其实山的后面是另外一座山。科研之路漫长,吾将上下而求索。”

审稿人:郭昕

上一条:化药院2020届毕业生:唱响考研青春乐章 下一条:王佳欣:这位全能学霸 成功保研国科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