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一线聚焦 >> 正文

回顾“十三五”:教育国际化这5年

2020年10月29日 10:44  点击:[]

推动教育国际化 助力学校稳步发展

“十三五”这5年,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列,并被委任将“化工与矿业工程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学科”以来,学校秉承着“双一流”建设目标,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力争在“双一流”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在“质量强校、人才强校、特色强校、创新强校、文化强校”内涵式发展战略如火如荼地践行过程中,着力推动教育国际化,既是题中之义,又是强大动力,为学校迈向“国内一流高校”、“世界知名大学”提供稳健推力。

搭建平台:国际发展见成效

学校充分鼓励各学院发挥自身学科领域优势,依托学科,依托学者,广泛整合校内外和国(境)内外资源,成功主办或承办含中国矿物加工大会(CMPC)、国际矿业学术论坛、国际磷资源开发学术研讨会、WILEY-黄鹤楼先进纳米材料高端论坛、机器人系统与车辆技术国际会议(RSVT)、大数据服务与智能计算国际会议(BDSIC)、SPIE多谱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国际学术会议、生态设计国际学术会议、机器人与控制论国际会议(CRC)和控制、智能制造与自动化工程国际会议(ICIMA)等在内的高水平、广辐射、大影响的国际性学术交流盛会,号召国际上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国(境)外著名专家来华来校参会与会,突出展示学校相关领域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及其高质量研究产出。由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原外事处、国际学院)指导全校各学院向湖北省教育厅每年成功申报的“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项目则着重邀请全球顶尖专家来校讲座讲学开展交流,分享其具有国际水平的最前沿科研成果,同时通过向湖北省科技厅和国家外专局等单位精心申报“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项目和“湖北省引智创新示范基地”(111基地)项目以及向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申请“发展中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项目,以上众多高端科研项目从国家项目、省级项目为学校引入外籍专家专项人员和科研经费,配搭计财处提供的配套支撑,为持续引进外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长期的科研合作,为学校的省级、校级科研平台搭建、科研引智成果孵化提供了智力和物质支持。在外事部门、组织人事部门、科发院和各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主办的国际学术大会、论坛所邀请国(境)外专家所涉学科领域日益扩大,主动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平台建设的学院大幅增加,校聘外籍客座教授、引智基地专家、博士后研究员人数稳步提升,全校国际科研学术交流路径逐渐拓宽,交流类型日趋丰富,申办流程逐步专业化、流畅化。学校搭建平台促成人才聚集、思想交汇的同时也整体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声誉。

转型升级:交流合作结硕果

学校以缔结国(境)外交流合作伙伴关系为途径,逐步扩大自身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邀约国(境)外校领导代表团、知名专家学术代表团来校洽谈国际交流与合作,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学校愿景发展战略和动态发展目标,配合湖北省厅相关部门出访统筹安排,每年派遣因公出访团组前往国外高校、企业进行公务访问,参加各种类型的国际教育合作洽谈会、国际教育展览会,实地考察国外合作伙伴办学成果,吸取其成功教育、科研、管理、校企融合等多方面经验。同时对学校成就及优势进行宣传,表达真诚合作意愿,签署《国际交流合作协议/备忘录》,约定开启长期而稳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十三五”期间国(境)外合作的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增致50多家,《合作协议》签署量达到历史新高,合作伙伴遍布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非洲,国际交流合作版图日益扩大。同时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倡议增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力开展交流合作的号召,在与保持长久往来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高校稳定合作关系的同时,审时度势地逐步将合作新重点转向东南亚、中亚、西亚和非洲国家,开发新的交流、合作、研发、成果转化新路径和效益增长点。

组织人事部门与科发院联合各学院积极组织学校各单位中青年科研人员和骨干教师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等部门的资助项目,指导有拼劲、有意愿、有能力的教职工充分地利用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科研项目经费赴国(境)外以访问学者和联合科研人员的身份攻读博士学位,开展博士后研究,回国回校后,全校教职员工高阶学位持有率得以提升,教学科研团队人才结构予以优化。每年亦有大量研发人员和教师赴国(境)外参加国际高端学术会议或竞赛,展一己之长,示学校水平,交海外朋友,引行业资源。同时学校的重点国外合作伙伴也会向学校优秀教研人员提供大量国际化培训机会,如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已连续两年为外语学院优秀青年教师提供国际桥梁英语沉浸式教学训练总计两批次;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为环境生态与生物工程学院优秀教师提供“中国学者访问计划项目”专项奖学金,诚邀其赴英开展合作研究。

经过全校师生、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学校在“十三五”期间的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较好地与国际标准接轨,成绩斐然。2018年学校的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3大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进入数量位居省属高校第一。在2019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内地高校中,学校位列第126位,比上一年度提升35位。2019年8月份在《2019-2020世界大学排名》2万所被评估的大学中,学校进入排行榜,位居内地高校排名第183位,位居国际高校排名第1569位。2020年在自然指数网站更新的《2020自然指数年度榜单》(Nature Index 2020 Annual Tables)中学校位列内地高校第145位,省内高校第9名,省属高校第2名。在USNews《2020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学校曾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16位,国际排名第1205位;最近公布的USNews《2021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学校首次进入“内地大学百强”,排名第92位,进入“世界大学千强”榜单,排名第980位,位列省属高校第一。

项目为本:多管齐下育学子

学校在工大学子“两型两化”(创新性、复合型、国际化、工程化)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国际化培养,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申报及运营为基础、以“本科中外国际交流班”广覆盖为特色,为学校学生提供出国进修渠道。以留学生教育和国际交流生特训为亮点,实现“送出去”和“招进来”双通道并重,做到学生教育多元化、多层化。原国际学院创立之初为学校创办7个专科层次、1个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后与原外事处合署办公后又申办3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针对性地培养立志于出国学习的青年人才。随着学校于2014年整体进入一本招生行列,教学水平和办学层次整体提升,同时学校顺应内生性发展需求,原外事处、国际学院在“十三五”期间以壮士断腕之勇,主动向教育厅、教育部提出申请,将与学校一类重点综合性大学身份不符的专科项目和不再适宜合作的本科及研究生项目予以停办,精心培育能源与动力工程(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随后借助教务处协调,依据学科学源将其平稳移交至光电信息与能源工程学院接续培养。

本着“履职尽责、换岗不换哨”的精神,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原外事处)前后两批领导带领外事团队接力付出,联合化工与制药学院经过长达7年的沟通与申报,终于盼到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外合作项目)本科专业于2020年孵化成功,瓜熟蒂落,为学校新招特色培养的国际化新生百人。《武汉工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武汉工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财务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出台也为全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发与管理提供了坚定的制度保障。国际学院亦更加明晰定位,全力以赴开展国际留学生招生培养,配以良性运营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交流生来校访学项目多年,传中国文化之美,唱中外友谊之歌。

在国际处协助两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国际学院自主进行国际留学生和交流生培养的同时,以教务处为主导、相关学院为主体的“本科中外国际交流班”培养模式经过“十二五”的初步摸索之后,于“十三五”期间出现以机电工程学院“武汉工程大学—法国上法兰西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法国际班)为标杆的中外交流项目,各学院也积极与国外高校开展项目合作为学生创造出国进修机会。全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科国际交流项目生出国率和学生学成归来持国外《学位证》申领我校“两证”换发率,以及本硕毕业生自主申请出国率都在稳步提升。

在教务处根据省教育厅推荐开展“访问世界知名高校”的学生短期学习同时,国际处借鉴其成功管理经验,本着加强学校与国(境)外合作高校之间的学生实地交流之目的成功开办“研学”项目,输送优秀学生赴国外开展一至三个月的访问学习,巩固校际交流和情谊。随着《武汉工程大学学生短期出国(境)学习管理办法》的出台,两部门将携手为工大学子开发更具学术性、教育性、趣味性、交流性为一体的学生出国(境)交流项目,助其开眼界、长知识、提水平、增能力。

在“十三五”收官的2020年,全球遭遇前所未见的重大疫情,在疫病阻隔交流、外部环境恶化的两大影响之下,学校国际交流工作遭受重大影响,但工大人深知“全球化大潮不可挡,融合性大趋势不可变”,与海外合作高校往来书信互相加油暖人心,与国外合作单位互相捐赠克时艰,向在外我校学子多问候,对校内外籍人员多关怀。全校各学院、各部门总结“十三五”发展期间的成果和不足之处,竭力做好本职工作,在“十四五”期间为全校“双一流”建设、学生国际化培养、学校“国际化”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力争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世界时代新人。

上一条:回顾“十三五”:科研这5年 下一条:回顾“十三五”:研究生教育这五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