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一线聚焦 >> 正文

【立德树人】学校首届“四有好导师”:三尺讲台 “四有”铸魂

2022年04月21日 12:12 宣传部 研究生院 各学院 点击:[]

制图:校融媒体中心 严格锦

编者按:

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近日,学校根据《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四有好导师”评选实施办法》授予6名研究生导师“四有好导师”称号,他们分别是化工与制药学院教授龙思会、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教授吴巧云、外语学院教授陈明芳、电气信息学院教授洪汉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志良、法商学院教授黄艳。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对好老师的定义。这“四有”道出了师者的本质,既要以学术造诣为学生传道解惑,又以人格魅力滋养学生心灵。我们深入采访了这6名导师,发现他们在深耕科研的同时,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安身立命的本职所在,使尽“浑身解数”去引导研究生成人成材,去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表率。推出6位导师的群像式人物报道,还原他们“各有千秋”的科研经历,真挚动人的育人故事。

 

龙思会:为师为学,从微小之处改变大环境

化工与制药学院教授龙思会始终认为“坚持不懈,追求卓绝”是治学应有的态度。龙思会希望学生们做一名有“家国情怀”的学者,他鼓励学生们到国外深造,宽阔视野,学成回国继续发展,用自己的力量从微小之处改变大环境。

龙思会对于学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让学生们印象深刻。他要求学生每周进行英文文献阅读,用英文写周报,每周日参加组会,并在组会上讲解文献或汇报研究进展。为了提高大家的英语水平,龙思会和学生在线上都是全英文沟通。龙思会所教授的课程均为双语教学,还开设了全英文课程《Advanced Medicinal Chemistry》,让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在外语方面也有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对药物制剂专业的发展,龙思会投入了大量心血。在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积极为学院申报硕士点、学科评估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在培养学生上,更是倾注毕生的心血。学生们在做科研时,时常会遇到瓶颈,他就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跳出陈规,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学生们在做科研或求学中产生焦虑情绪,总会第一时间向龙思会求助。面对学生们的困惑,龙思会总是格外有耐心,为了让学生们能感同身受,还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给大家鼓劲。

“我对龙老师的敬佩,不止学术,更是人格。”龙思会自费为实验室购置品类多样的书籍,并且以身作则,常常手不离书。一个动作就可以让学生佩服,记忆一生,效仿一生。实验室的学生们也变得非常重视阅读,一有时间就进行大量专业书籍的阅读和学科外的拓展阅读。“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情绪,要合理利用好每一分钟,切忌急功近利”,龙思会对学生这样说。“他常教育我们,在做出卓越的科研成就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品格和体魄。”他的研究生周金韵萍说道。

 

 

吴巧云:有章有法,激活学生的“能量密码”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85后教授吴巧云在学生眼里是“非常有头脑”的导师。她从研究生进校伊始就给大家“量身定制”了一套规范而详细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方案里事无巨细、有的放矢地告诉学生们这三年究竟要干些什么,以及如何有节奏地去完成。比如一篇论文从撰写、自查、投稿、返修、询问进度等一系列操作都在方案里作出了说明。

“因为很多学生一开始可能比较懵懂,我希望通过一些制度安排让他们迅速进入状态,激发他们的内在驱动力。”吴巧云告诉记者。方案的执行也有相应配套的“小政策”,她给学生们定了“3-5”个“1”的考核目标——1项国家奖学金、1篇SCI/EI论文、1个发明专利或新型实用专利、1项研究生创新基金、1次国内国际会议交流。这些目标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给学生们提供思路和方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来灵活选择。

由此,她每个月几乎“雷打不动”给学生组织4次汇报会,大家畅所欲言各自的科研进展及困难,再一起商量着解决问题。线上联动也不落下,她让学生们在群里共享了一个叫“科研锦囊”的网盘,每个月底上传各自在科研过程中总结的注意事项,“哪怕是word里面的编辑功能,都能让大家互相学习到很多。”

考勤也是“小政策”之一。吴巧云会结合打卡记录和科研进展来综合考量学生近来的学习状态,选取“考勤之星”和“科研之星”来激励大家。有意思的是,她会让两方面状况都不佳的学生暂时搬离实验室一个月,让他们体会下学校营造的硬件环境有多不易——在实验室查阅文献、得到帮助是最即时方便的。“学生一个月后申请回来就会更珍惜工位了。”吴巧云笑着说道。

在她的办公桌上,码着一摞厚厚的老旧笔记本,与一个扎着蝴蝶结马尾的年轻面庞显得有些“反差”。但的确,清秀的字体密密麻麻,塞满十几个“科研记录本”,里面有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以及他们这周的学习任务,有参会交流或文献总结的科技攻关要点,有归纳整理的关于基金申请、报奖申请等相关思考……十年如一日,如数家珍般记录到现在。

 

 

陈明芳:严而有慈,被学生信赖的仁爱之师

“‘教书’两个字的内涵太丰富了。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业,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课外生活、心理健康,一个学生的成长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身着一袭粉色正装的陈明芳教授双眼炯炯有神,向记者娓娓道来她的“教书理念”。六十年代生人的她已经培养了60多名硕士研究生,其中三分之一的学生走上了科研道路。这与陈明芳经年累月的“严”是分不开的,“做学问就是要止于至善。”

现在湖南一所高校执教的彭寒珂对此感受颇深。刚上研究生时,陈老师就给她开了十几本英文学术原著的书单,要求她在研一至研二认真读完,告诉她“不必急着出文章,先把基础打扎实。”书单也不是“列列而已”,不仅要定期上交读书报告,还时不时被喊到办公室面对面聊读后感。就是这样“磨”到了研二下学期,彭寒珂才开始“合格”地进入paper环节。而后从发论文到毕业,她体验到了“顺理成章”的满足感,并一直延伸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自信。“如果不是当时打下的基础,我肯定坚持不到现在。”彭寒珂感叹道,她对陈老师的感恩是一辈子的。

即将硕士毕业的曹峻烽是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综合素质够强的他还在申请博士,理由是“我在陈老师这儿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他坦言无论论文交得有多晚,陈老师都不会放弃他们,一个个、一遍遍修改审核直到“做到最好”。陈明芳会格外关注“论文交得晚”的学生,把他们叫来办公室了解情况。一次,一位家里突遭变故的女学生在陈老师办公室哭了两个小时,把心里的委屈和痛苦统统倒了出来。陈明芳不忍心责怪,立即想办法帮学生解决家庭困难,同时每天晚上跟她沟通论文,“就这样连拖带拽把她拽回了正轨。”

慈爱和严厉,在陈明芳身上形成了逻辑自洽。研究生刚进校时都是“叫苦连天”,但跟陈老师接触一段时间后又觉得她“很好很温柔”。给学生带小礼品、帮学生抢火车票、资助困难学生……这些都是陈明芳常干的小事儿。彭寒珂甚至开玩笑说,如果不是陈老师那么有爱,那么照顾学生的感受,可能她毕业后就不会再联系这么严厉的导师了。而现在,人生的重大决定她都会先去问问陈老师,陈老师再忙也会回复,像人生导师一样帮她分析。“好老师就要让人知道,让人珍惜。”

 

 

洪汉玉:打破垄断,在科研中厚植家国情怀

电气信息学院教授洪汉玉,是我国最早进行气动光学效应校正工作的科研人员之一,从事高速飞行器成像探测气动光学效应校正研究已有二十余年。期间,他在高超飞行器气动光学效应校正领域提出的一系列研究方向和课题,连续6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的专项资助,并带领团队打破欧美发达国家在此领域长达50多年的技术封锁。

对洪汉玉来说,“做科研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绝不能有歇一歇的想法。”即便把所有时间都用上,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因此一刻都不敢耽误。研究生李施阳说:“洪老师经常讲,要把一切问题都消灭在地面上,不能让飞行器带任何疑点上天。”在科研上,洪汉玉始终秉持这种信念,涉及到实验操作,他对学生们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有任何疏露。学生们受洪老师影响,每项任务都会超标准、提前完成。

洪汉玉认为,做科研不能有畏难情绪,要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学习是掌握别人总结的知识,科研是钻研自己探索的未知。越是书本上没有的、越是前人没有做过的,越该是我们钻研的方向。要坚持、不怕挫折,要把每个问题都搞得明明白白。”

目前,洪汉玉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我国航天遥感探测领域,如高速飞行器对地观测、地基望远镜深空观察等,为我国航天遥感探测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洪汉玉说,未来他要带领团队成员继续攀登科研高峰,让我国的高速飞行器看得更远、更清晰。

随着洪汉玉在图像复原领域的成果得到国际认可,很多国家都邀请他出国搞科研,并给出丰厚的报酬,但他都一一婉拒了。“国家的需求才是科研真正的土壤,做科研必须永远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我相信未来图像复原领域的科研机会在中国,我们一定会比别人做得好。” 洪汉玉信心满满地说。

 

 

黄志良:有教无类,给予学生最大的课题自由

长期从事无机功能材料研究的黄志良教授,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享有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的教学名师。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他悉心培养了50多名硕士研究生和3名博士研究生,学生们毕业后在社会上发光发热,技术骨干、企业主管、科研学者一应俱全,其中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何前军就是黄教授从本科带起的得意门生之一。

“带好本科生是我最大的成就。”提起学生,黄志良目光如炬,他给本科生上的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从1988年开课至今从未间断。上课时他会有意引导本科生对科研感兴趣,吸引大家去实验室做课题,“本科生只要愿意来实验室,都不拒绝。”如此,执教30多年间,黄教授和本科生建立了很强的“学术黏性”,他的研究生中一半以上都是从本科带起的。

已从昆士兰大学博士毕业的孟鹏就是黄志良从本科带起的2016届硕士,今年毕业回国后他第一时间来找黄志良聊自己的打算。孟鹏最大的感慨是,他之所以能读上博士并顺利毕业,得益于黄老师系统的学术训练——“黄老师从一开始就提供好多个课题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他不会限制我们的发挥,让我们有足够的自由度去探索。”不仅如此,黄志良在指导过程中也不会过于干涉,“他提供一个中心指导思想,鼓励我们独立去完成从选题、到方案到分析数据的一系列科研过程。”

但他也不是旁观者。在读研究生陈松说,黄老师是一个很温暖细心的人,他除了上课其余时间都在实验室,询问学生的实验进度,并提供及时的帮助,“有一次一个新来的师弟没有电脑,黄老师观察到后就立即去配了一台。”他们课题组的群名叫“无机非大家庭”,大家不仅在群里探讨学术,还经常交流生活和思想。学生们都觉得,因为黄老师的“有教无类”,学生和老师之间没有距离感,课题组的气氛很轻松,无论是对科研还是人生都十分助益。

 

 

黄艳:要有把冷门项目做成热门的决心

“做学术研究,必须坚持一个有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潜心耕耘。”法商学院教授黄艳如是说。从2005年第一个省级社科项目,到2020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项目,“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几年,却能把看起来冷门的项目做成了热门。从事科学研究,应该有一颗平常心,能够耐得住寂寞,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热点。决不能今天研究这个领域,明天探讨那个问题。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做研究,基础要宽,学问要专。否则,什么都搞不透彻,也许一事无成。”黄艳无论是在授课过程中,还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时,都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的学术视角,从经典案例入手,深入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管理学内容,讲解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还会分享当下最新的研究方法,启迪学生用新的视角解决问题。

开阔的学术思维和学术视野对于学术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在谈到具体方法时,黄艳喜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并且会主动热情地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她要求研究生每周固定时段召开组会,一开就是2-3小时。在组会上,她积极鼓励学生们,阅读相关文献,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这样即可以为问题的探讨提供一个多元学术视角,又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生的科研思维。之后,大家都形成习惯,主动分享文献和汇报进度。即使疫情期间,组会一次也没有取消也没有推迟。

黄艳老师对于学术的要求和对学生的管理结合起来。法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辛肇镇说自己的学术论文,在黄艳老师的指导下,从文献综述到模型构建,从论文摘要到参考文献,从语句到标点,黄艳老师都认真修改。“黄艳老师和我们学生在一起特别有激情,极具感染力,一下子年轻了十岁,看上去浑身是劲……”研究生纷纷说到。

(记者:姚一琳 陈思)

上一条:昂翁降泽:云端天边,我是祖国行走的界碑 下一条:【校友风采】陈江场:秉承初心 脚步量民情 力树榜样 光荣献九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