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一线聚焦 >> 正文

陈林:就走那条独木桥,不想其他的

2023年05月12日 11:22 宣传部 点击:[]

新闻中心记者 姚一琳

他是武汉工程大学“第五层次”优秀人才,入职两年时间,他高效产出学术成果,发表SCI/SSCI论文10篇,在进校第一年便同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两个“重磅”青年项目进校第二年入选“楚天学子”人才计划

成果丰硕的他提前两年完成学校“第五层次”人才聘期考核任务,先后获评武汉工程大学“科研先进个人”、青年岗位能手、百佳导师、优秀班主任。他是2023年武汉工程大学“五四”评优“优秀青年”荣誉获得者——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硕士生导师陈林


第一篇paper改了40多稿

4月21日,陈林前往河北保定,参加中国运筹学会智能计算机分会第十七届年会暨数字经济时代智能决策与管理研讨会。作为中国运筹学会会员,他活跃在运筹学相关的学术会议中。运筹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现代管理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它的基础知识包括实分析、矩阵论、随机过程、离散数学和算法基础等。

这些“硬度很大”的研究方法是陈林的“看家本领”,在读博之前,他的专业一直都是应用数学。硕士期间他开始接触运筹学,通过运筹学的方法解决管理系统中的现实复杂问题,从模型中找出管理学的启示,为管理层面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是陈林目前主要的科研内容。前不久,他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发表在国际重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上的一篇论文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和“ESI前0.1%热点论文”

论文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谈及做学术,陈林觉得对他而言,最大的“诀窍”就是“一根筋”,能吃苦。他人生中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在研三的“尾巴”才发出,前两年他每天都在读文献、写paper改paper,以及参加研讨班中度过。这篇被他称之为“捅破学术窗户纸”的论文,前前后后修改了40多稿,“每一稿都有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

即便是捅破了这层窗户纸,陈林依然在硕士毕业的时候考博失利。毕业后的陈林选择继续“赖”在研究生导师的课题组,依旧是日复一日的读文献、写paper改paper、参加研讨。“就走那条独木桥,不想其他的。”回想起那段艰难的时光,陈林觉得自己性格里的“轴”帮了他,他又坚持不懈发了多篇论文,并且在第二年如愿申请上天津大学的博士。

2021年初入职学校时,陈林已经发表了15篇SCI/SSCI论文。作为一名30出头的博士,这样的学术水平原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但陈林毅然选择了武汉工程大学,“因为这里给了年轻人足够的尊重和包容。”


不是“做题家”,也能做学者

在学校,不时有同事和“年轻多产”的陈林博士打趣,“来讲讲你的学术之路是怎么一路开挂的。”然而尤为励志的是,陈林曾是一名从湖北应城农村走出来的专科生。他在湖北科技学院数学系就读了五年,这所学校前身为咸宁学院,包含专科和本科教育。陈林“做研究”的初心在此发轫。

那时候就很受刺激,觉得自己不止于此。”陈林坦言,当时一个学校里有专科生和本科生,大家共享同样的教育环境,最后拿的毕业证却不一样。最直观的场景是,毕业季校园里穿学士服拍照的几乎都是本科生。“不服周”的陈林开始较劲,不仅继续升读学校的本科,还一鼓作气考上上海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这五年对他而言像是一场全新的“自我教育”。陈林觉得自己在读大学之前是一个“不擅长做题”的人,为此他苦恼了很多年,也不服了很多年。令他记忆犹新的是,小学三年级时,他甚至还不太会背乘法口诀,然而勤奋努力的他还当上了数学课代表。实际上,他骨子里一直是热爱思考且十分要强的。

在陈林看来,做题和做研究是不一样的,“做题是封闭的,做研究是开放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尽可能穷尽所有的资源。”比如,在做英文paper的过程中,只要保持一个开放学习的心态,他可以边写边查词典来修正语法表达,不断地去更新论文的形态,即便是他在学生时代英语四六级也才刚刚过线。

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自己身上做研究的“特质”:不怕花时间,不怕坐冷板凳,喜欢在实际生活中挖掘问题,发散思维。“而且,做研究可以融入自己的批判性思考,且具有多条路径,这条路走不通,可以换条路,做自己擅长的内容。别人花一个月时间能搞定的事情,我可以花两个月,我是最不怕花时间的。”陈林说。

由此,他花了五年时间,跳出“不会做题就不优秀”的思维桎梏,“身轻如燕”飞向了科研的新世界。


“不怕慢,就怕站”

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前夕,陈林没回家,在学校附近的小旅馆窝了近半个月——闭关撰写申请材料。谈起研究的课题,他津津乐道,“通过看文献、算模型,得出的结论如果是在常理之中、意料之外,那么这就是一个好问题……”由于全身心扑在科研教学等工作上,生活中的陈林几乎没有任何“个人爱好”,除了“做饭”“带娃”“陪家人散步”这三项家庭义务劳动。

董婷是陈林来校后带的第一个研究生。本抱着“单纯想提升下学历”的心态上研究生的她,在入学不到一年时间,有了“静下心来做科研”的念头。今年2月,在导师陈林的帮助指导下,她的第一篇SSCI论文已见刊。“陈老师在我们一入学的时候就会关心大家有没有读博的想法。”如今,董婷已经有了读博的计划,陈老师是她的学术引路人。

在学生眼里,陈老师既严厉又细致。他会一周给研究生开一次研讨会,布置他们一周汇报两次选题进度,同时要求他们必须一周学会一个软件的基础算法。他经常半夜还在帮学生修改论文,具体到语法、格式、标点,“第一篇paper是特别容易跑偏的,要帮他们找到正确的研究路径和学术范式。”他给学生提供全新的电脑做研究,给学生找工作间供他们定期学习研讨,还经常推心置腹用自己的故事激励他们。

入校两年,陈林担任5名研究生、15名本科生的学业导师,不仅指导学生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还指导多名学生获全国电子商务“三创赛”省赛三等奖、校赛特等奖等多个奖项。他教授的两门课程《电子商务项目管理》《新媒体运营》深受学生喜爱,评教好评率逐年递增,上学期获得评教前6.73%的好成绩

之所以在培养学生上如此尽心尽力,陈林归结为“传承”。他十分感恩自己的研究生导师,不仅培养了他良好的科研习惯,还建立了受益一生的人生观。“不怕慢,就怕站”是导师经常跟他说的话,“每天去做一点点,不需要去跟别人比,只需要跟昨天的自己比,只要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有进步,就够了。”陈林一直把这些话记在心里,激励自己破除藩篱,挣脱偏见,不断进步。

除了科研教学,陈林还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的组织委员、党小组组长,协助支部书记组织开展日常活动。去年,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他加班加点反复修改申报书,为支部的成功入选贡献智慧和力量。

越来越融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他,在学校对青年人才“搭平台、给政策、创环境”的大力支持下,也有了更高的职业愿景。面对新的起点,他说自己将扎根武汉工程大学,矢志不渝追求“三个一流”,即发表一流科研成果,创建一流学术团队,培养一流专业人才

上一条:康淏森:即使忙碌,也要选择滚烫的人生 下一条:张洪浩:松弛而又自我严格的“参赛人”、“神瞄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