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 >> 正文

【名师谈】张三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

2022年05月24日 15:51 党委宣传部 点击:[]

编辑:姚一琳

前言:

今年3月,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张三元的著作《大道不孤:中国价值的跨文化传播》出版,此书是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价值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最终成果,不仅入选为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还列入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向全省干部群众重点推荐的书单。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提出“以中国价值为基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能没有中国价值这一核心元素,而跨文化传播是中国价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途径”的基本观点。

5月21日,图书馆联合宣传部在第三期静思读书会,邀请张三元教授为青年学生深度解读著作内容,在分享交流中触摸真理颗粒,体悟时代精神。特将读书会中的问答部分梳理成文字访谈录,以飨读者。

n大学校园里有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他们也带来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作为大学生该如何把握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中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度和广度,来促进大学校园里的各国文化交流?

张三元处理好与留学生的关系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在和留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这是非常关键的。文化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不同的文化都有存在的价值,对文化的尊重,实际上体现为对人的尊重,或者说对人的尊重归根到底也是对文化的尊重。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到我们这里来,无论是来自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的文化。

当然,尊重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他们也应该尊重我们的文化,大家平等交流。我们不需要追求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完全一致,那是不可以的,也是不可能的。作家余秋雨曾讲过一个观点,让全世界的人都去读唐诗宋词,是不太现实的。因为不同的文化是有差异的,我们彼此要抱着平等的心态进行平等的交流。我们国家有一些大学在对待留学生的问题上,有时候存在一些偏差,我们一定不要丢掉自己、迷失自己,既要尊重他人,也要尊重自己,这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一个文化自信的问题。

  

n围绕“中国价值”您提到了两个重要部分,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者在中国道路的实践中如何有机结合?如何在青年人心中根植认同感?

张三元这个问题在书中有两个地方涉及了。中国道路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这至少有两层含义。一个是,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成长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新时代形成的。中国道路有一个核心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目标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说,中国道路的生成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谈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关系问题,两者是同一个历史过程,是同一条道路即中国道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年出现了一个新表述,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或“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二个是,中国道路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走出来的。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前些年理论界有一个讨论,马克思和孔子需不需要、能不能握手?我是认同的,他们握手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而且是现实的。马克思和孔子的握手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融合、创新。也就是说,中国道路不仅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结晶,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其生成与发展是立足于基础和根本之上的守正创新,它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一脉相承,是历史的延伸。

可见,理解中国道路有两个重要视角,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我们必须要把这“两化”结合起来。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拿来就用,它不能直接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而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一方面,这是发展的必然。在以前的“一个结合”中,如果说中国实际包括“现实的实际”和“历史的实际”,那么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历史实际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现在,习总书记提出了“两个结合”,突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比如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讲“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讲“和而不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讲“大同社会”、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讲“协和万邦”,等等。

所以我一直在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中国道路从一开始就没有偏离人类文明发展大道。青年人对中国道路有普遍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既根植于中国道路本身的先进性,也仰赖于中国道路承载的中国价值的科学性。因此,构建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本”,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否则就是无根之云,随风而散。

  

n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有责任和义务助“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好中国文化”,特别是对我们工科院校的学生,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张三元我对图书馆的工作不熟悉,说不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像今天这个读书会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图书馆做好“两个结合”很重要,一个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一个是电子版和纸质版相结合。现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已经成了我们生存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非常重要。但是传统的东西也很重要,线下的读书、纸质版的珍藏,也不能忽视。

我以前上午一二节课给学生上课,有的学生把早点带到教室去,我跟他们开玩笑说,教室里头应该是飘着书香的地方,被热干面的香味一冲就变成怪味儿了。一定要重视纸质版图书建设的质量提升。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纸质图书,这样更便于深入思考。现在的大学生在网络上读的书大多是快餐式的文化,快餐就像方便面一样,可以吃点,但不能吃多了,我们还是要多吃有营养的、经典的东西。我们有谁在网上阅读过经典的图书?可能有,但不会多。图书馆是一个保存传统的地方、让人回到过去的地方,是一个沉凝思考的地方,也是一个留住“根”的地方,“书香的味道”特别重要。

  

n瑞典有宜家这样的商场模式,逛宜家不仅是买宜家的商品,而是瑞典在向全世界推广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国有中医、旗袍、武术、美食等这些具体事物,那我们是否能形成具有内涵的品牌来推广中国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比如之前很火的李子柒就是民间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

张三元:不仅是宜家,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比如说肯德基、NBA,这些实际上都是文化的传播方式。能通过文化产品乃至文化商品传播文化的国家,一般都是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比较有优势的国家。瑞典和芬兰这两个国家以前在世界上的态度是比较中立的,如果说宜家容易为我们所接受,可能与他们的文化没有攻击性、没有强制性有关。至于美国的NBA文化,这个东西展现力量,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所以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文化产品,要想在异文化当中扎下根来,必须要寻找到他们的共通兴趣点,才容易为别人所理解和接受。

所以我在做研究时专门研究过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一带一路”的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的延伸。在丝绸之路上流淌的丝绸和瓷器,就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现在你让说出我们一个很成熟的、具有跨文化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还真说不出来,这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关于李子柒,央视曾对她进行了充分肯定和宣传,但我个人认为,她的这种模式不太可能长久,原因有二:一个是过于理想化和浪漫化,离我们的生活现实过于遥远,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二个是李子柒这两年停更了,她不甘心被资本绑架,但有时候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无孔不入,所以怎样处理好文化和资本的关系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前几年做了一些思考,今后还会继续。

  

n您在书中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以中国价值为内核,这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区别在哪里,这种区别能否实现前者对后者的超越?因为您也提到了西方现代化对中国道路的纠缠,所谓西方普世价值对文化安全的侵蚀。

张三元:这是一个大而难的问题,不是短时间能讲清楚的。我们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能没有中国价值这一核心元素,这个和“西方中心主义”有本质的区别。“西方中心主义”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体说是18世纪开始形成,到19世纪达到了鼎盛的一种价值理念。它的不合理之处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西方中心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它强调世界历史就是西方历史,西方历史就是人类历史,所以在人类历史当中它是排除东方文明等其他文明的。大家都知道,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强势突起,西方国家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实现了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资本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西方一度成为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唯有资本主义文化。所以“西方中心主义”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历史观,是一种文化霸权。

另一方面,“西方中心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是西方价值观的一种极端化表达。它把西方价值观看成是全人类唯一的、正确的、最终的价值观,别的价值观都没有存在的理由。这就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归属,也就是我们批判的“普世价值”。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普世价值”呢?可能有人觉得这个西方讲的自由民主不是很有些道理吗?是的,我们不否认西方价值观的历史价值,它曾经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价值观,起过非常伟大的文明作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就请进了“德先生”和“赛先生”。我们反对“普世价值”,是因为“普世价值”是西方价值观的异化,它试图用西方价值观取代世界上其他文化价值观而成为全世界唯一的价值观,这样它走上了一种邪恶的道路。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曾提出一个观点:“历史终结论”,说人类历史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就终结了,因为西方自由民主制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也是最终的社会制度。这是错误的,历史不可能终结。所以无论是作为一种历史观还是价值观,“西方中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中国价值之所以能够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正是因为我们所倡导与“西方中心主义”根本不同。“西方中心主义”代表的是西方利益,“美国优先”就是这种利益观的典型代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最核心的一个立场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我们不是以中国人的利益优先,我们从来不搞这一套。我们追求的是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引导全球化朝着好的方向前进。我们的主张既代表我们中国人的利益,也代表了全人类共同的利益。比如我们讲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自由民主,这不正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吗?我们提出的中国价值不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翻版,也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照搬照抄,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全人类的伟大创造,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相适应的价值观。

上一条:【名师谈】张三元:人生如砥 下一条:【听Ta说】叶仙娥:推广“全民阅读” 构建书香校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