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 >> 正文

【院长说】董志兵:十年教书育人的初心与使命

2022年11月06日 19:05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点击:[]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副院长 )

回国的十年,是我立足工大教书育人的十年,也是我积极探索教育国际化的十年。

“十二五”以来,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工程化“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因为有多年的国外求学、工作经历,从2012年回国入职武汉工程大学后,我日常的教学和科研,都与教育国际化密不可分,始终在积极践行学校倡导的“教育国际化”理念。

自我素养的养成

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国际化素养,才可能让自己的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应“国际绿色可持续催化会议”会务组邀请,我连续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一届及第二届会议,并在会上做学术报告;2017年到2018年回德国慕尼黑大学做了一年的访学;2019年参加学校代表团访问了德国、法国多所高校。通过一系列的学术会议、访学研究、交流访问继续丰富自身的经历、触摸学科发展前沿、延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故而,我和我的课题组与德国、日本、韩国、法国等高校院所一直保持着长期、稳定且紧密的交流与合作。

CA35153212B99F9487A568B5D85_FB05B605_E53DDB65094B8D100989E3E11274F6C_F5C1B352_62ED

D7FBD9B3510199BB7A1AF441D5E_DD240F08_18DF30

正是这种稳固的合作关系,能让我们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在长期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及其应用研究中,用以合成有药物活性的化合物以及开发功能性新材料。近5年,在《Organic Letters》、《Green Chemistry》等主流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指导本科生发表一作SCI论文6篇),同时也以学校风景为背景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封面论文2篇,3篇SCI论文入选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高被引论文。

C(4T0V83SO_HFW6L(W52EVE

铺架教育国际化桥梁

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表现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人类知识进步,二是服务于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我校长期重视教育国际化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负责推进的“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正是开拓师生视野、促进教研人员了解国际最前沿科研水平和技术、对学校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有积极意义的项目。我利用自己的学缘优势及长期积累的国际资源申请8个项目(2014年日本东京大学Shu Kobayashi教授、2015年德国慕尼黑大学Herbert Mayr院士、2016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Carsten Bolm教授、2017年德国慕尼黑大学Paul Knochel院士、2019年韩国KAIST研究院Sukbok Chang院士、2021年德国乌尔兹堡大学Holger Braunschweig院士、2022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Patrick Lam教授、2023年日本大阪大学Masahiro Miura教授)连续入选“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我校师生有了更多机会近距离与国外著名专家学者交流。

7FB01B65A46A894F5B9A54B8D70_9E15909C_14E02BB8EDFDD852CCCD6CF91E7C38CA_72B24039_A22E8

另外,“国家科技部外专局高端外专计划”、“湖北省科技厅外专引智计划”等外国专家引智项目,也是拓宽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渠道之一。有幸的是,通过积极申报、相关部门的努力,以这些项目为依托,我们先后邀请到德国亚琛工业大学CarstenBolm教授、德国凯撒斯劳滕大学Georg Manolikakes教授、巴西圣保罗大学Giuliano Clososki教授等一批世界著名科学家来校进行短期访问和科研合作。

用国际化理念培育学生

“世界的未来,在青年一代。更准确地说,引领未来的应该是在世界各国大学当中所培养的优秀的青年一代。大学的未来应该是瞄准世界的未来,培养国际一流人才。”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在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上谈道。

自2007年开始从德国到日本再回到德国,不论是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师从Paul Knochel院士读博士,还是在日本东京大学跟随Shu Kobayashi教授小组做JST博士后,以及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跟随Carsten Bolm教授做洪堡学者研究,教授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对研究方向的独到见解、国际化的学术视野于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科研敏感性以及跨文化意识。

在对学生培养中,不只停留在书本的知识讲授上,也给他们讲自己在国外期间学习与科研体会,鼓励他们树立科研之志,让他们尽早进行科研锻炼。提供机会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最新进展,让“知识的流动、信息的流动”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孩子们更加专注于学业,并认为学习更多是为了“获得知识的乐趣”。这样的努力之下,才有了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理科基地班本科生张士博和高明源发表3篇一作、10篇共同作者SCI论文,主持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各类竞赛并均获奖的骄人成绩。二人在本科毕业后也顺利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硕博连读资格,继续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和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指导的夏旭领、杨猛猛、姜欣怡、杜静等本科生相继发表一作SCI论文,为他们未来继续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批和他们有同样科研志向的学生:武左佐、王无、尹文琼子、李竞航、吴迪等,也先后顺利出国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指导的硕士生徐小虎同学也即将赴德国罗斯托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94C90526ED07784EE2B137E8665_E97F1128_4766A0F9A442E7C4B23D71DEE298A91_654A7FB6_8A20

383A4C6D2E71042AB33F7E62389_42AF45D4_15C2D

学校在近十年里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按照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框架,工大一定能继续敞开胸怀行稳致远。美好蓝图已经绘就,未来可期!

(审稿:彭石玉 陈绪兵 张宗良)

上一条:【工大往事】谢全模:心怀感恩 不负青春 追梦从工大开始 下一条:【工大往事】李述卫:此心安处是吾乡——回忆在母校十六年的点点滴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