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学术交流】中科院北京化学所王从洋教授、江西师范大学万结平教授来我校交流访问

2019年10月10日 11:10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点击:[]

本网讯(通讯员 彭含影)日前,应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邀请,中科院北京化学所王从洋教授(国家“优青”、德国洪堡学者)、江西师范大学万结平教授(德国林道青年学者)到我校交流访问。

来访期间,王从洋教授、万结平教授为我校相关师生分别做了题为《锰族金属有机催化》、《烯胺酮平台合成子参与的有机反应》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化环学院副院长董志兵主持。

王从洋教授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在锰族金属(特别是锰金属络合物)在催化C-H键官能化方面取得的一系列进展。鉴于锰族金属络合物的特殊性(普遍认为不存在氧化加成和还原消除过程),王从洋教授课题组开发了锰酸协同催化、锰碱协同催化的催化策略,顺利的解决了锰族金属由当量催化完成了向催化剂量催化的转变,一系列芳环上的C-H键被顺利进行活化进而官能化,并且官能团耐受性良好。

万结平教授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将烯胺酮作为合成子,通过各类C-H键交叉偶联构建一系列芳基化产物,并提出了瞬态卤化交叉偶联的反应机理,他还介绍了该课题组在光化学反应方面的进展。两位教授的报告内容新颖、见解独特,引起了在座师生的兴趣。

学术报告结束后,王从洋教授和万结平教授回答了在场师生提出的学术问题,并与师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两位教授也参观了化环学院部分老师的科研实验室。(审稿:郭昕)

1王从洋教授简介

王从洋,男,中科院北京化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导师:席振峰院士);2005-2007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席振峰院士);2007-2010年在德国明斯特大学从事洪堡学者研究(导师:FrankGlorius教授);2010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课题组长、研究员、博导。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锰族金属有机催化的有机化学反应,在国际权威化学期刊如JACS、ANGEW、OL等共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先后获得的荣誉如下:2019年,第五届“中国均相催化青年奖”;2019年,中国化学会“中国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活动,锰元素代言人;2017年,Chinese ChemistryLetters,Elsevier,副主编;2017年,ChineseJournal of Chemistry,Wiley-VCH,Rising Stars编委;2015年,ThiemeChemistry Journals Award, Germany;2015年,Asian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 Japan;2015年,Asian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 Singapore;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Alexander vonHumboldt Equipment Subsidy, Germany;2010年,中科院化学所“引进国外杰出青年人才计划”(化学所有关人才计划);2008年,Alexander von Humboldt Research Fellowship, Germany;2006年,第三十八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化学类全国共两人)。

2万结平教授简介

万结平,男,江西师范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至2010年在浙江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研究生(导师潘远江教授),2010年6月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加入江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和江西师范大学“正大学者”特岗教授。期间2011-2012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合作导师Dieter Enders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多功能平台合成子(platformsynthons)和实用试剂的开发应用、多样性导向合成、环境友好型催化以及相关的有机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等。独立工作以来,已经发表专业领域学术论文近100篇,论文被引用2400余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受邀撰写并发表英文专著3章/部。个人获得主要荣誉和奖励有:Thieme ChemistryJournal Award (2014)、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2016)、浙江省优秀毕业生(2010)、林道诺贝奖获得者大会中国博士生代表(2010)、林道青年学者基金(2010)和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18)。

上一条:校团委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暨校学生会工作专题会 下一条:化药院吴华东博士圆满完成联合国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培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