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的课本里住着一个智能助手,它能够帮你理解复杂的知识点,生成重难点摘要,还能给你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这可不是科幻电影的情节。3月15日,记者从英特尔“AI赋能”武汉工程大学产教融合研讨会上了解到,当下,武汉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正积极与英特尔等企业展开深入合作,共同研究如何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更好地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
武汉工程大学产教融合研讨会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计划”,这标志着人工智能产业加速迈入规模应用的新阶段。为了落实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武汉工程大学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充分发挥化工及相关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同时,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工智能+”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先进的研究和实践环境,增加实践型教学内容,推动人才高质量培养。
培养“产教一体化”科技人才
走进该校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一边是传送带上的工业产品经扫描测算,瞬间完成缺陷检测;另一边的自动驾驶小车,在行驶中实现行人自动识别、标志牌自动识别、跑道自动识别与避障。如此一来,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就能够直观地理解自动驾驶和工业缺陷检测,这两项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应用。
自动驾驶实训展示
该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教研室副主任张明介绍:“我们的AI实验室,以硬件终端为基础,将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四大要素——算力、算法、数据、场景完美的串联起来,攻克数据收集、算法优化以及场景应用的难题, 以更具实操性和场景化的平台技术,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实践水平,提高了‘学’的质量和‘用’的成效。”
据了解,学院借助该平台精心打造了涵盖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处理等领域的10余门专业核心课程。除了保障日常实验教学,人工智能创新平台还为同学们开展实践性培训,帮助学生实现创新突破和实训成果转化。
武汉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
2023年,由该平台孵化出的竞赛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家级赛事中共获得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9项,省级奖项共计57项,年平均获奖率提高20%,专利获授权5项,获批软著39项。
此外,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也开放给全体教师开展科研工作,鼓励老师们开发企业级的人工智能产业项目,协助教师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的科研项目,支持教师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已经获得10余项知识产权,多项技术成果转化到实际生产环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推进“人工智能+”新工科建设
组建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只是武汉工程大学开展“人工智能+新工科”改革的举措之一。近年来,武汉工程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着眼于国家和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助力传统专业升级改造,2019年以来武汉工程大学联手百度、英特尔、华为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武汉工程大学与生态合作伙伴签署校企合作意向协议书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刘玮介绍,学院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一是课程建设。学院基于行业应用场景收集真实案例,并将应用案例和专业领域知识相融合,打造“人工智能+新工科”的核心课程体系。
二是教师队伍融合。高校老师懂信息化技术,懂人工智能技术,但是对其他行业领域的知识不太了解的。因此学院在一些课程的合作中,组织老师们开展教研室、微专业等不同形式的项目合作,在师资层面促进人工智能与新工科的深度融合,采用引育并举的方式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
三是教学资源融合。学院建设了各类实验室平台,包括基础教学平台、疫情防控期间使用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人工智能实习实训类实验室等平台,助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
“在推动新兴学科发展方面,我们不断思考与探索新兴学科发展的着力点。从人工智能角度来讲,我们希望能够把未来人工智能的新理念、新方法,和目前的具体行业应用实际相结合,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去探索一些新的模式。”刘玮说。
参观全场景鸿蒙创新实践中心
武汉工程大学创建的湖北省高校首支机器人足球队,连续14次获得世界机器人足球比赛冠军。该校与武汉烽火联合研发的5G智能巡检机器人,获得中国数字与软件服务最具竞争力产品奖。此外,学校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发展,在智慧化工、智慧矿山、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重点发力,取得了智能化学气相沉淀法制备功能薄膜技术、智能焊接机器人、矿山岩爆检测仪等一批重要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成果。
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喻发全表示,学校将继续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推进产教融合,将产业前沿知识与最新技术成果融入课程教学中,提高工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人工智能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