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田佩雯 通讯员姚一琳
日前,RoboMaster 2025机甲大师高校联盟赛(福建站)在福建落幕。经过激烈对战,武汉工程大学Nautilus(鹦鹉螺)机甲战队自主设计制作的机器人,摘得3V3对抗赛亚军,创下该校在该赛事的历史最佳战绩。

4月15日,团队指导老师机电工程学院杨子航告诉记者,鹦鹉螺战队的参赛机器人,由一群年轻的工程师自主设计制作,通过硬件设计、算法优化和现场配合,战队连续击败多支传统强队,最终挺进决赛,“同学们背后倾注了很多心血,收获了青春和成长。”
大学生造机器人80%以上“纯手搓”

走进鹦鹉螺机甲战队的实验室,一边是同学们的工位,另一边则是组装、测试机器人的空间。
这个以学生为主的团队共有100多人,比起实验室,这里更像是一个小型创业公司,机械组、电控组、算法组和运营组“五脏俱全”,有同学甚至自嘲:“班味很重”。
队长辛宏涛是机电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在他和队员眼中,RoboMaster比赛像是一场马拉松,每年10月底发布新赛制后,团队就开始着手设计机器人,一直到来年3月、5月的比赛,整个备赛周期长达一年。

“我们的机器人80%以上都是由学生自主设计研发,大家分工拧螺栓、焊电板、写代码,一代代迭代下来,才有赛场上的比拼。”辛宏涛说,机甲机器人融合了机器视觉、嵌入式系统设计、人机交互等相关学科前沿技术,对抗性极强。每年的比赛都会结合全球科技前沿热点更新规则,团队根据规则调整设计思路,制作自己的机器人。
“除了上课,我们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在实验室里琢磨。”团队成员孙晨健介绍,鹦鹉螺战队深耕机械传动、智能电控、机器视觉三大技术方向,成员在接受基础培训之外,还需花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C语言、SOLIDWORKS等设计软件。为了达到理想效果,零部件“手搓”也是常事。孙晨健说,机器人要用到的轴承要求比较轻便,但市面上的标准轴承卖得又比较贵,于是团队便用3D打印“手搓”零件,“既经济,效果也不错。”
校园工程师在对抗中收获热血与成长

RoboMaster 机甲大师高校系列赛由大疆创新发起,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旗下赛事之一。联盟赛以“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战略协作”为核心,设置了三项主要挑战赛:3V3对抗赛、步兵对抗赛、工程挑战赛。3V3对抗赛是最具观赏性的项目之一,涉及多个角色分工、精准配合,每一次对抗都是对技术积累和团队执行的全面考验。
弹丸如雨点般发射、机甲攻防争夺胜利,3V3对抗赛的赛场上,红蓝双方机器人相互对战,“血条”此消彼长,胜负就在眼前。长达近一年的备赛成果,浓缩在7分钟的对决中。
“赛场瞬息万变,我们只能做好充分准备,以不变应万变。”孙晨健回忆,此前一次比赛失利后,大家抱头痛哭,但这也让团队意识到前期调试的重要性。“机器人也会水土不服。比如原来击打10次可以中8次,但到了比赛场地,10次只能中5发。为了降低这种不确定性,我们提前一周到福建进行调试。”孙晨健说。
去年,鹦鹉螺战队自主设计制作自定义控制器,控制机械臂可稳定抓取、兑换矿石,大大提高取矿工程机器人的工作效率。
“我们的机器人可以同时取三个矿石,最后兑换总经济达到4000多,而其他团队大多只能达到2000多。”辛宏涛说,工程机器人用到的这项技术还申请了专利,“从零开始做机器人,极大锻炼了大家的工程师思维。前期的设计与调试,后期的现场比拼与团队配合,我们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

辛宏涛(左)和孙晨健(右)
对青涩的同学们来说,这项比赛为他们带来的成就感,正在激励他们走向更远的未来。
指导老师杨子航介绍,鹦鹉螺2019年孵化于机电工程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如今已发展为覆盖机械、电子工业设计、外观设计、电气、经济、法商等多个专业的跨学科学生团队。三年内两次挺进全国赛,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项70余项,多位同学本科毕业就拿下大疆等头部科技企业伸来的橄榄枝。
孙晨健的理想是做一名工程师,“这一赛季还有两场重大比赛,希望能够不辜负一年来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