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大武汉】“我想让他们感受到中国的热情和温暖”,300多名留学生有个“中国妈妈”

    发布时间:2025-04-23   浏览次数:

    “mama,我回来了!”

    “mama,我出去下!”

    “mama,你真可爱!”

    ……

    在武汉工程大学武昌校区留学生公寓门口,进进出出的留学生都习惯地喊一下坐在门口的陈秋梅。她是这栋楼里300多名留学生的“中国妈妈”。

    得知“送锦旗”是表达感恩的意思,留学生给陈秋梅送上一面锦旗。

    日前,陈秋梅收到国际学院3名留学生送来的锦旗,上面写着:“用心呵护,关爱备至,温暖如家,最美妈妈”。

    “在中国,我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陈秋梅和留学生们在一起。

    “因为她帮我们做了很多事,所以我们也想为她做点什么。”来自孟加拉国的大三学生卢阿明汉语很流利,他和中国朋友聊起他最爱的宿管“妈妈”,朋友告诉他“送锦旗”是表达感恩的一种重要方式,于是他立马和另一位孟加拉国留学生纳希德去打印店做了这面锦旗。

    “如果不是‘妈妈’照顾,我想我很难康复得这么好。”卢阿明记得,去年他踢足球时摔骨折,在宿舍躺了三个多月,陈秋梅给他送冰袋冷敷,给他送早餐,还专门给他煲鸡汤补身体。“她就像我的亲妈妈一样照顾我。”这让异国他乡生病的卢阿明感受到家的温暖。

    那思明是该校制药工程专业的留学生,刚来中国候体重近200斤。他肥胖的苦恼向陈秋梅倾诉后,陈秋梅便开始教他做中式营养减脂餐。“她教我做黄瓜番茄鸡蛋汤,连续教了一周,之后我自己就会做了。”在陈秋梅帮助督促下,他瘦了40多斤。

    “有人感冒了,她送药;有人钥匙不见了,她10分钟赶去配好;天冷了,她提醒我们加衣服;水管爆了,她立马来关闸。她还教我们做中国菜,比如饺子和面条。”一起送锦旗的还有孟加拉国留学生莫协,他是留学生男生公寓的学生楼长,讲到陈秋梅“妈妈”他有说不完的话。每当他学习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之时,他总能吃上“妈妈”送来的热乎饭。

    去年冬天,陈秋梅看他们穿得太少,便骑上电动车带他们去光谷广场买羽绒服,一行人骑着电动车跟在“妈妈”后头列队而行,这场景让他们觉得亲切熟悉又美好,“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我想让他们感受到中国的热情和温暖”

    陈秋梅在厨房忙碌。

    “我就是把他们都当自己的孩子一样!”今年62岁的陈秋梅笑声爽朗。该校后勤保障处伍静老师介绍,陈阿姨做留学生宿舍管理员已9年多,每天用肢体语言和翻译软件同留学生们交流,“大家都非常喜欢她,总喜欢找她聊天,还有不少毕业回国的留学生经常给她打视频电话”。

    这栋留学生公寓里住着来自新加坡、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卢旺达、孟加拉国、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南非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男同学,服务和管理难度大。在她看来,无论他们来自哪个国家,无论他们的肤色如何,“他们都是我凭良心对待的孩子。”

    “我想让他们感受到中国的热情和温暖。”初中学历的陈秋梅是黄陂人,起初来校工作时是一名清洁工,负责打扫教学楼卫生。因“性格好,会沟通”,四年后她竞聘上了学校宿舍管理员,不到一年便开始管理留学生公寓。

    留学生发朋友圈,祝福“妈妈”陈秋梅生日快乐。

    宿舍管理员的日常工作十分琐碎,而陈秋梅乐此不疲,“生活上的琐事几乎是有求必应。”她的值班室门口像“热闹的码头”,进出的留学生总喜欢在这儿逗留片刻。

    许多留学生对陈秋梅的第一印象从“半夜”开始。由于时差,他们大多半夜抵达武汉,然而迎接他们的是一个笑脸盈盈的阿姨。无论多么疲惫,只要听到外面有动静,陈秋梅都迅速爬起来开门。“后来我们回国返校也是如此,无论多晚,‘妈妈’都会起来给我们开门。”卢阿明说,只要看到“妈妈”,就十分有安全感。

    (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通讯员姚一琳 彭璋)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