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刘影 廖宇新 姚一琳
在《理论力学》课堂上,光电信息与能源工程学院、数理学院殷勇教授正用严谨的公式推导讲解核心原理;而在抖音平台“化育天工”的主页里,这位工科教授却以2万粉丝的“抖音博主”身份,用镜头记录着学生们最真实的学习生活。这种看似矛盾的双重身份,正演绎着数字化时代教育创新的生动实践。
没有“网红式”的剧本设计,没有刻意的情感渲染,“化育天工”账号里呈现的是大学校园最本真的模样:清晨图书馆的专注身影,课间食堂的匆匆用餐,实验室里的激烈讨论。这些朴素的日常片段,却意外成为了连接家校的“数字纽带”。评论区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留言道:“孩子学校的学习氛围真好”、“又看到我家孩子了,感谢老师分享”、“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您视频,希望老师每天都发”……
作为执教28年的资深教师,殷勇始终保持着教育创新的敏锐度。从2021年尝试新媒体教育记录,到2024年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从带领学生斩获多项学科竞赛大奖,到策划“爱的抱抱”家校互动活动,这些教育实践背后,正是殷勇坚守的育人理念:“真正的教育,应该超越课堂的围墙,在知识传授之外,更要搭建学生成长的全方位支持系统。”
阶梯赋能,“核心是让学生对未来有信心”
在殷勇看来,大学教育不是削峰填谷,将所有学生塑造成同一个模子,而是要“为每一座山找到登顶的云梯”。他深知,在目前专业保研率只有5%左右的现实面前,绝大多数学生需要找到另一条跑道,一个能让他们点燃动力的方向。“我们从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只有适合学生的不同道路。核心是让学生对未来有信心,有内驱力。”殷勇反复强调并坚持践行。他认为,“即使是看似微小的成就,如校级竞赛奖项,都可能成为学生突破自我的关键支点。”
殷勇的“阶梯赋能”理念,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培养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他结合学业表现、寒假集训成果及个人特质动态规划,为每位学子定制成长路径:对有学术潜质的学生,对接一流导师团队,引导提前参与科研竞赛;对有志考研的学子,则聚焦冲刺考研夏令营优秀营员资格,强化学科竞赛能力与专业素养,提升考研复试中的竞争力。殷勇坚信,每位学生都拥有独特优势和发展节奏,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合其潜能释放的“云梯”,点燃内在动力,在各自选择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在这一理念引导下,他所带的2019级能源与动力工程1班中,全班升学率达61%,其中2人获得保研资格,15人升学(7人考入双一流高校)。先后指导学生成功申请软件著作权17件,专利9件,发表学术论文2篇。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中,段懿桐、康淏森、谢心怡分别保送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天津大学等顶尖学府深造。

为学生铺就成长之路,远非简单的的推荐对接。殷勇深知,帮助学生跨越面对陌生科研领域的心理门槛、克服畏难与自我怀疑更需功夫。面对科研“畏难证”,他采用“三步引导法”:首先通过定期谈心缓解焦虑,建立信任;其次创设“科研伙伴制”,让新生与往届优秀学子结对交流;最后搭建渐进式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试错中成长。
彭佳奇初入科研团队时多次萌生退意。殷勇教授敏锐察觉后,组织专题座谈会,邀请同课题组的高年级学生分享成长经历,并特别安排彭佳奇与另一位新生建立互助小组。“科研路上的每个突破都源于坚持,”殷勇教授在座谈会上强调,“你们现在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会成为未来发展的基石。”这种“心理疏导+同伴支持+实践指导”的立体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半年后,彭佳奇不仅适应了科研节奏,更在多项学科竞赛中获奖,实现了从“科研小白”到“主动探索者”的蜕变。

作为阶梯赋能理念的深度实践,殷勇对学术研究的指导贯穿始终。在指导毕业生谢心怡完成毕业论文时,他精准把握研究方向,从选题框架设计到文献脉络梳理倾注心血。每周的固定研讨成为关键推动力——殷勇不仅教授专业软件制图与公式推导技巧,更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逐轮修改论文。“殷老师总能精准指出问题核心”,谢心怡回忆道。这种高强度的学术训练,凝结成具有创新价值的毕业成果,最终她获得了全国能源动力类百篇优秀毕业论文的荣誉。

亦师亦友,超越课堂的心灵陪伴
对学生来说,殷勇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他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和“同路人”。毕业生娄瑞宇对此感受至深。进入大三后,他的考研压力如影随形。娄瑞宇坦言当时的状态:“特别焦虑,感觉大学几年没什么亮眼成绩,考研找工作都没底气。”迷茫之际,他第一时间想到了向殷勇求助。那次面对面的长谈令他记忆犹新:“那个中午,殷老师为我详细梳理了整个考研过程——从四门课的时间怎么安排更合理,到选学校要考虑哪些利弊,还有夏令营如何报名准备。听完之后,心里一下子有谱了,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使劲了。”殷老师条理清晰的规划与分析,如同为他拨开了眼前的迷雾,指明了前行的路径。
也正是在这个关键阶段,殷老师开始为专业学生系统性筹备学科竞赛培训,助力大家提升综合竞争力。娄瑞宇对那段并肩奋斗的时光记忆深刻——2023年国庆期间,殷老师全程未休息,连续五天在教研室带领学生夯实基础、训练思维;到了寒假,又在线上会议室不厌其烦地陪伴学生攻克竞赛难题。他深知这些付出的分量:“没有殷老师这样倾注心血地指导和搭建平台,我们不可能在后续的竞赛中取得那么多突破性的好成绩。”
当问及为何在困惑时选择向殷老师倾诉,娄瑞宇的回答朴素而真挚:“殷老师给我的感觉没有距离感,他是真的愿意花时间听学生说话,帮学生想办法。”在学生们眼中,殷勇老师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师长,更是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与守护者。这份深厚的师生情谊源于日积月累的陪伴:从开学前的线上交流到晚自习的耐心指导,从班会上的谆谆教诲到课后的细致解答。学生们记忆犹新的是,殷老师常常牺牲用餐、休息时间答疑解惑,面对考试失利的学生也始终给予鼓励而非责备。正是这种超越传统师生关系的真诚关怀,让学生们愿意敞开心扉,分享成长中的困惑与迷茫。

家校共育,短视频时代的温情连接
“化育天工”抖音号的创立充满戏剧性。2021年,殷勇觉得自己“闲不住”,受到一位新媒体创业的校友启发,他开设了这个抖音账号。恰逢学生们在跳广场舞,他随手一拍,单条视频即收获数千粉丝关注。这个无心之举,却得到了众多师生的关注和支持,成为了家长“云端”探校的窗口,更成为了他实践家校沟通的试验田。

对学生们来说,出现在老师的抖音镜头里是一种独特的成长记录。大二学生张文玥表示,这些自然抓拍的校园片段,定格了她最真实的成长瞬间,“如果没有这些影像,很多珍贵的大学记忆可能就慢慢淡忘了”。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视频意外成为了连接亲情的数字纽带——每当张文玥的姐姐在视频中发现妹妹的身影,就会立即分享到家庭群,引发一场温馨的“寻人游戏”。“这些视频就像一座桥梁,”张文玥说,“既让家人了解我的大学生活,也让我们多了共同话题。”下一步,殷勇教老师将继续把“化育天工”打造成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他计划组建学生创作团队,通过拍摄大学生活短剧系列,培养新媒体运营能力,同时探索教育类IP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学生积累宝贵的创业经验。
“你多久没有拥抱过父母了?”作为教师已有二十余载,殷勇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对于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学生,怎么才能打开他们的心门?”通过多方面关注学习,殷勇了解到打通问题学生与最亲密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一剂良药,于是他策划“爱的抱抱”亲情互动日:通过线上直播邀请家长远程参与,设计“蒙眼猜父母掌心温度”“亲子家书互读”等环节,让不善表达的学生在拥抱与泪水中重拾亲情联结。
作为曾经参与该活动的学生胡焱鑫,他坦白,自己和父母上次最亲密的身体接触还是在小学。当他在活动中第一次拥抱母亲时,他被母亲的反应深深触动了。“我从未想过一个拥抱能让母亲如此欣喜,这让我重新认识到亲情的重要性”这个拥抱,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扇尘封已久的门。活动之后,胡焱鑫与父母的视频通话变得频繁起来,甚至他会主动给父母打视频通话。许多参与活动的学生,如后来升入国防科技大学读博的赵文琴,升入华中科技大学读研的刘澎湃,都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或许印证了殷勇的初衷——一个内心温暖、家庭关系和谐的学生,更有力量去面对未来学业和人生的挑战。


回溯二十余年教书生涯,殷勇始终保持自己教育的初心——为学生奉献。同事盖东兴教授评价道:“殷老师的教育实践源于深厚的情怀,这种情怀不计回报,却能在育人成效上产生质的差异。”这份情怀体现在殷勇对教学的极致投入中——带领学生高强度备战竞赛、为学子定制从竞赛到学术的全链条成长方案工作,他始终乐在其中。他以坚守与热忱诠释了师者真谛: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引路人、心灵的守护者与梦想的点燃者。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这份纯粹的坚守愈发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