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一线聚焦 - 正文

    【师者风范】郑小涛:躬耕笃行育良才、明月清泉自在怀

    资料来源:机电工程学院 党委教师工作部    发布时间:2024-06-20   浏览次数:

    通讯员 何巧玲

    6月的一场大雨淋湿了校园,走进机电工程学院一楼一间普通办公室,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郑小涛正同四位青年教师全神贯注地讨论着学术问题,全然忽略隔壁实验室传来的机械振动声。2011年,郑小涛从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母校任教。十多年来,他始终坚守教学科研一线,与老师们一同挤在公共研究室里,孜孜不倦地钻研着工程亟需的科研课题。

    无论职称如何变化,不管职务如何调整,他都没有忘记自己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与老师们并肩奋斗在一线,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说:“回到工大,是我对母校最好的回报。我希望能够像我的老师们一样,传承他们教书育人的初心,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更多的学生指引方向。”

    课堂上“润物细无声”

    “上课是老师的天职,也是我成为一名老师的初心”,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他便立志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刚出毕业校门又迈进工作校门,为了快速转变身份他仔细钻研教材、熬夜写教案、对着课件反复练习。他学习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了解学生诉求、苦练教学本领,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当成课堂故事讲给学生听,激励学生珍惜韶华、脚踏实地。近5年来,他给本科生和研究生累计授课1724人次,13年来他以课堂为桥梁传递着抱璞守真的育人情怀。

    十年磨一剑,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压力容器及过程设备》课程成为课程思政示范课。他巧妙地将国家需求的工程设计、创新思维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引导学生针对工程疑难问题开展研究。经过5届学生的迭代创新,这门课程为一批批本科生构筑了坚实的专业基石,赋予他们丰富的专业素养,他们中的三十余人成功考取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家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

    2023级硕士研究生陈星源说:“大三的时候,我非常迷茫。恰好那时郑老师给我们上《压力容器与过程装备》这门课。他专业且风趣的讲课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他讲到小小的螺栓松动引发的泄漏可能导致整个工艺系统停车,甚至造成人员伤亡。让我们明白小螺钉也有大作用,激励我们要掌握真本领、练就真功夫,要做思想上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努力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所需要的螺丝钉。”在郑小涛的课堂上,陈星源走出了迷茫,成功考上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在成为新时代螺丝钉的路上逐梦前行。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工程伦理,根据工科生特点,他率先在机电工程学院开设《专业综合创新实训》课程,以学生兴趣为驱动,以创新创业竞赛为载体,实现全员全过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2019级全体学生是全员实施该课程的第一个本科年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突破性获得了“互联网+”国家金奖、“挑战杯”国家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350余项。该年级的升学率和就业率在创新能力培养的驱动下达到了机电工程学院历史顶峰。

    在他的带领下,专业建设硕果累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压力容器及过程设备》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线下金课);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个人获2项湖北省教学成果奖。


    让“青椒”不再“青焦”

    在学院师生眼中,郑小涛最突出的形象就是平易近人、十分勤勉。他以校为家,无论寒暑假还是节假日都能在办公室、实验室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新进青年教师戴耀南在郑小涛的办公室待了有半年,“郑院长是个极其勤奋的人,你来或不来他都在那里。只要他没出差,办公室的门七点就开了。有次晚上十一点多我来办公室拿材料看到他还在加班。”

    他以怀瑾握瑜的言行鼓舞感染青年教师,以事必躬亲的作风带领指导团队建设,发扬学院“老中青”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他的办公桌旁常备一把椅子用来跟青年教师们交谈,面对面地指导青年教师如何上好课,手把手地教他们撰写基金申报书。他说,“我是从他们这个阶段过来的,知道他们的焦虑。把青年教师带好既是给学院、学校培养优秀的青年人才,更是事关党和国家教育事业薪火相传,事关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

    “作为一名高校‘青椒’,刚入职的时候面对科研、教学、生活的三重压力,我挺困惑的。郑院长详细了解我的情况,逐字逐句地教我写教案,帮我修改项目申报书,不仅帮我解决了实际困难还疏导了我的焦虑情绪。我从心底感受到了关心和温暖,让我这个‘青椒’不再‘青焦’。”在郑小涛的指导下,入职一年就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教师龚程如是说。近年来,他带领团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团队获评湖北省“荆楚好老师团队”(全省唯一),累计培养博士6人,硕士40人。所在基层党支部通过“全国样板党支部”验收。


    “一站式”科研育人

    “我们所有的项目研究都是要以解决先进化工装备领域面临的工程难题为出发点,并将其融入课程和实践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并立志于服务国家实际工程需求”。科研育人的理念从他带的本科生直到博士生身上都有着深刻的体现。自本科阶段就开始在郑小涛的指导下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的王休,毕业时被推免到华东理工大学读研,“郑老师在学业和科研上给予了我很多帮助,他是我的科研领路人。本科期间科研项目的积累不仅让我成功保研,还开拓了我的创新思维能力,让我在读研期间也能很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他鼓励学生以项目为依托参加科技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持续性地构建从本科、硕士到博士阶段的全过程一站式培养模式,30多名学生都是“一站式”培养模式的受益者。他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一等奖等奖励20余项。其中,饶威同学本科毕业9年后成长为北京工业大学特聘教授,陈翔宇同学成功考取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在郑小涛眼里工大的学生跟其他重点高校的学生没有什么不同,只要师生共同努力,一样可以培养出非常优秀的学生。在读博士潘凌峰提到郑老师时,脑海里立马回忆起当初他差点放弃考研的事。“保研失利让我彻底丧失了信心。是郑老师主动找到我,他的安慰、鼓励让我重拾信心考研上岸。研究生期间的课题让我几度犯难,郑老师说科研就像登山一样,只要坚持一步步踏实向上攀登,总会有站在山顶极目远眺的那刻。”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是我为人做事的坚定信仰。”在郑小涛的帮助和指导下,就读博一的潘凌峰已经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7篇,获批2项专利授权。

    爱生如子的他,在繁重的行政和科研任务下,还主动申请成为2020级本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实验1班的班主任,在他科研育人理念的倾心培养下,班级升学率高达61.53%。他还把每周四作为固定的“师生互动日”,通过一张乒乓球桌拉近跟学生的距离、锻炼大家的身体素质。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长期在教学科研一线辛勤耕耘使他完成了从“青椒”到“青骄”的华丽转身。2024年2月郑小涛成功当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所有的成绩都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沉淀出来的。近年来,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8项,主持参与横向课题3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出版3部专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5项。

    13年专业领域的深耕细作成就了他“湖北省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荆楚好老师团队成员”“湖北省第二批博士服务团先进个人”“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做老师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坚守。要思考怎样立足教书育人的本职,在先进装备领域培养出一批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所谓的光环荣誉他每次都谦虚地摆摆手。

    时光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7年工大的求学时光是青春颂歌,给了郑小涛前行的无穷动力,13年的工大扎根是从“青椒”成为“青长”的奋斗历程。他总是眼含笑意,相信岁月会给予勤奋者奖励:“我的奖励就是我见证了学生们的青春,他们像蒲公英的种子洒满中华大地,他们四散开来,把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