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一线聚焦 - 正文

    董苾茜:让思政课的味道“甜”起来

    作者:姚一琳   资料来源: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4-05-27   浏览次数:

    新闻中心记者 姚一琳

    5月20日,学校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座谈会,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要着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一起走进优秀思政教师董苾茜的故事。

    齐齐的刘海,仙仙的长裙,萌萌的玛丽珍鞋,黑亮的眼眸透着诚挚的笑意……在学生眼里,90后思政课教师董苾茜是个“十分可爱的小姑娘”,她给大家上的每一堂课都元气满满、充满激情,“能量值拉满一整个学期。”从事思政课教学的第一年,她就拿到了学生课堂评教全校第25名(前1%)的成绩。

    近日,董苾茜受邀参加由湖南省教育厅主办的2024年湖南省高校思政课开放式课堂培训活动,作为授课教师带去了一场题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交流课。就在今年3月,她获得了一个“重量级”教学奖项——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是湖北省属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思政课教师。

    董苾茜给湖南高校同行上培训交流课

    这不是董苾茜第一次获教学奖项。入职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5年间,她在教学成果上颇有建树,获得过2023年湖北省第二届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竞赛特等奖、2022年湖北省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23年湖北省高校党的二十大竞赛“三进”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2022年武汉工程大学第二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死磕”教学,和学生保持“同在感”

    董苾茜依稀记得,第一次上台讲课的那天,她遭遇了课堂抬头率极低的窘境,“怎么会是这样?”由此,她开启了与教学“死磕”的道路。“如何在课堂上“抢夺”学生的注意力?如何稳住同学们的抬头率?如何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如何让他们吸收知识的效果达到最好……”这一连串问题董苾茜时常悬挂在心头。

    2019年,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毕业的董苾茜正式成为武汉工程大学《毛概》课程的专职教师。“从社会学科转到‘马学科’,最开始的确有一些不知所措。”于是,她一方面埋头消化教材内容,一方面结合学生的兴趣探索教学方式,同时去网上搜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的精品课程,从“最笨拙的模仿”开始,逐字逐句地学习如何给学生讲课。

    董苾茜的笔记和教案

    令她意想不到的是,“磕磕绊绊”的第一学期,她居然拿到了学生评教全校第79名的教学成绩,第二学期继续升至全校第25名,位居全校前1%。“受宠若惊”的董苾茜后来对此进行了复盘——除了“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和学生保持同在感”是尤为重要的。

    即便是最初对教材材还没有完全熟稔,讲起课来还不太流畅和自如,但正是这份“小心翼翼”的心情,让她对教材充满敬畏心,对学生的“教学身段”放得很低,她经常在课堂上和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去学习和探讨。“董老师上课喜欢和我们对话,互动性很强,没什么距离感,有一种和老师一起去探究一个知识的感觉,很多知识点课上就吸收了。”艺术设计学院本科生刘嘉琦说。

    学生在董老师的课上听讲

    “我慢慢发现教学效果好,不取决于我讲得多么流畅,多么精湛,多么挥洒自如,而取决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程度。要关注的是,在课堂上的话语表达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范围有没有连接点,有了连接,你讲得磕磕绊绊学生也能接受和吸收,如果没有连接,你讲得再‘高级’,学生也不会买账的。”董苾茜体会到,思政课的重心要放在学生的感受上,一旦脱离学生的视角,教学效果便大打折扣。

    随着教学上的不断耕耘和持续精进,董苾茜开始在各类教学比赛中崭露头角。湖北省第八届高校青教赛,她在40多天时间设计出20个教学专题,撰写了10多万字的教案,日日夜夜的打磨推敲,获得了一等奖的全校历史性突破成绩;今年初,她作为湖北省属高校唯一进入国赛现场赛的选手,经历了从破到立、再破再立、不断否定的“自我折磨”,拿到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

    备赛国赛时集中磨课

    获得湖北省第八届青教赛一等奖


    翻转课堂,用“微观事实”讲道理

    “每次比赛对我来说都是很有益的挑战,对自己的教学很有帮助。”在董苾茜看来,比赛过程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教学基本功的巩固深化,更激励她一次次从不同维度去思考如何把课上得更好。即便是科研和备赛压力并存的日子里,她也会打起十二分精神在课堂上保持最好的状态。

    刘嘉琦就曾被董老师的敬业深深打动。她是视觉传达系的,有一次,他们专业的同学在上思政课的的头天熬夜做了一整晚的设计作业,“早八”课上纷纷无精打采。然而他们得知,董老师也熬了通宵写论文做教案,却依然顶着黑眼圈用最饱满的情绪给大家讲课,“从头到尾都很有激情,大家的瞌睡慢慢就烟消云散了。”

    董苾茜上课情形

    在董苾茜的课上,问题导入、案例分析、故事分享、角色扮演等“招式”层出不穷。每开启一个专题,她都会设计一个“教学导入”,通过揣摩学生的兴趣点,去引发他们的思考,进而再推导到理论层面。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她深谙,“现在的学生对遥远的宏大叙事存在一定的距离感,需要将其转化为真实具体、可知可感的微观事实,才能走到他们心里,让他们产生认同感。”

    例如,通过讲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春运母亲”十年间命运改变的故事,让大家感受到什么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外婆家的“红房子”、母亲的“酱油拌饭”、全家福的时代变迁,朴素的家史被她搬到课堂,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已毕业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杨在东,被她邀请到课堂上分享亲历背靠祖国撤离利比亚的故事,热泪盈眶的回忆感动了在场所有学生……

    董苾茜的外公外婆及全家福

    同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乡村振兴及基层社会治理,董苾茜时常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田野调查经历融入课程,湖北保康九池村、宁夏南部的固原到北部的石嘴山、山东菏泽、浙江湖州……讲起她实地调研过的地区脱贫故事,董苾茜滔滔不绝,“这些都是‘中国式减贫经验’的生动写照,我们提前十年完成了联合国制定的目标,中国对世界脱贫贡献率超过70%……”

    在湖北保康九池村做田野调查

    “每次上课都像是在做一个实验,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来形成反馈机制,然后再根据这个反馈来调整下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这种模式被董苾茜称之为“翻转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她始终坚持的。不仅如此,她还会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采取分众化的教学方式,“比如针对理工科学生,引入的案例会与时事热点结合得更紧密,文科艺术类的学生则更偏向于走讲故事的情感路线。”


    埋下种子,文艺青年的“大思政”人生

    “生活中的我爱旅行,看书及写书,24岁出版人生第一部著作《在香格里拉雕刻时光》,28岁出版个人散文集《流光里的精灵》……”新学期伊始,董苾茜会播放一个自我介绍的小视频,俏皮的卡通形象跃然课堂,让大家耳目一新,“希望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到老师也是个鲜活的、立体的人。”

    旅行的路上

    董苾茜的书房

    “一开始以为思政课就是照本宣科,没想到还可以这样。”2021级外语学院汉教专业本科生余洋用了一个颇有重量的词来形容董老师的课——“救赎”。他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漫不经心,到慢慢被吸引、认真听讲,再到课后找老师交流,最后和老师成为了朋友。他透露,刚上大学的自己曾有过十分狭隘偏激的人生观,“觉得读书不能致富,是无用的,甚至产生过某种厌学心理。”

    然而,在董老师的课上,余洋逐渐领悟到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联,“尤其是老师总是那么有热情,倾尽所学跟我们讲道理,分享她的人生体验,从中感受到她特别积极的人生态度,包括她去农村调研、做义工、帮助贫困生等等经历都特别感染我。”上完课的那半年,余洋抹掉了之前幼稚的想法,他开始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并且有了新的人生目标——结合专业所学,去看世界,去教书,去帮助更多的人。

    余洋喜欢看董老师的散文集

    将自己触摸到的生动的社会细节、所经历的“诗与远方”,带到脚下所站立的课堂,缩短三尺讲台与广阔世界的距离,董苾茜觉得,“能真正影响到哪怕一个学生,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都特别值得。”

    在本科毕业的暑期,她一个人跑到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独克宗古城的一家客栈做义工,背着背篓去菜市场采购、学做菜、引导外国游客,两个月的经历写就了一本《在香格里拉雕刻时光》;在华中师范读研期间,她兼职做学生辅导员,一篇散文《我的弟弟马永贵》帮助患有严重肾病的贫困学生马永贵筹集了近20万元的手术费。

    董苾茜和她的弟弟马永贵

    做博士论文期间,董苾茜只身前往湖北保康县九池村做田野调查,在农户家里驻守半个多月,挨家挨户做访谈,出版了学术专著《社会区隔与相对贫困的再生产》;2020年底,她承接了撰写山东省菏泽市脱贫攻坚故事的课题,扎根菏泽农村一线40余天,写成了同步小康案例丛书《菏泽故事》;作为湖北省“理论热点面对面”社区思政导师,依托学校示范点鄂州鼓楼街道,她将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研究成果送到基层,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董苾茜在鄂州“示范点”宣讲

    “董老师的课让我明白,思政课不仅仅是一门考试的课程,更重要的是将我们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更加明白人生的意义,明白我们到底为什么活着,我们要怎样地活着。”2021级法商学院本科生张海堰结课后写下了长长的心得,他说董老师打破了自己对思政课的固有偏见,让他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信仰和力量。

    “董老师是一个可爱善良美丽认真……其实相较于这些形容,我更想说她是一个真诚且自由的人,她热烈的人生滚烫了我。她说过的每一句话就像我苦闷日子里的一杯甜奶茶,甜的我想再努力试试,我的每一次成长,她都看得见!”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研究生在论文致谢里写道。“把课上好就是我现阶段最朴素的梦想。”董苾茜笑靥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