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事业发展汇聚人才 以人才发展促事业发展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国之瑰宝也。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高校作为为党和国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其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发展前行的软实力的象征,是衡量学校立德树人综合实力的重要考量,更是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直接影响到学校办学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实现。
“十三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人才办关于人才工作的各项政策和会议精神,在周边高校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克服办学资金不足等困难,多次到教育资源丰富的长三角地区招才纳贤。一以贯之地在培养“四有好老师”和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上狠下功夫、下狠功夫。经过科学规划、制度创新、考核激励、人才发展等多方面发力,目前,学校人才队伍总体水平有了大幅度地提升,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人为本激发人才活力
“十三五”以来,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人才吸引培育和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引导更多优秀人才深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线贡献才智、建功立业。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多方协同,凝聚合力。探索建立党管人才工作统筹规划、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新的管理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拘一格引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坚持以人为本导向,服务至上,发挥效能。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对人才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建立和完善适合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教辅及服务人才三支队伍特点和成长规律的管理机制。通过制定和组织实施人才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用法制手段保障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将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优惠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竭力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发挥人与人之间志同道合、相互促进的“同频共振”效应,不断为学校输入新的发展动能,形成了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确保我校始终走在省属高校前列。
二、坚持抓好建章立制,多措并举打造人才队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近年来,学校大力实行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以“十三五”人才专项规划为指引,围绕着“2197”的人才建设目标,多次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专题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政策保障,以人才引进、人才培育、团队育才和人才发展四个环节为抓手,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质量一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五年来,学校共出台有关人才引进、培育的制度文件共18件,同时还加大了对高端人才引进的经费投入。近三年学校对人才引进投入的相关经费达1.3亿元。
在人才聘用机制方面,学校创新了人才聘用管理办法,先后颁布了《武汉工程大学年薪制人员录用实施办法(试行)》、《武汉工程大学教师岗位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目前,我校已成功柔性引进包括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陈芬儿教授在内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约20名。
在人才培育机制方面,学校颁布了《武汉工程大学“高端人才培育计划”实施方案(试行)》、《武汉工程大学特聘教授岗位管理办法》等,针对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专业建设负责人、课程建设负责人等不同类别、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实行分类聘用和分类培养,完善了人才引进、考核评价、激励约束与退出机制,真正实现了“分层引进、分类培育”和“人尽其用、才尽其专、用尽其才”。
在团队平台建设方面,学校通过遴选一批学科带头人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团队,创新了“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学科团队”模式为主的学科建设工作体系,形成“以项目申报带动团队建设,以团队建设促进人才培育”的学术生态系统,发挥学科带头人“领路”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批青年学术带头人。借力于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陈芬儿教授以及海内外知名学者的加盟,组建了“药物研究院”、“制药工程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积极吸纳优秀博士和博士后加盟。得益于“湖北省磷矿采选与固废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磷矿绿色高效利用”引智创新示范基地(111基地)的成功申报,我校引进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国家世界知名高校学术大师1名,国外学术骨干10名。
在畅通发展路径方面,学校通过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力度和深度,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大力支持培育“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交叉引领”的重大基础研究。进一步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化”工程,支持并资助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境内外访学、培训和深造。落实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政策,对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取得各类人才称号、教学科研业绩突出的青年才俊,实行直接申报认定高级职称。大力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师资博士后”项目,提高青年教师科学研究素养。
三、坚持服务需求导向,立德树人取得丰厚实效
此日楼台鼎鼐,他时剑履山河。通过近几年的人才引培工作,学校师资队伍总量得到充实,师资队伍力量逐渐增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得到了改善,科研成果亮点突出,ESI学科提升计划成效显著,为我校高质量发展所需人才储备,提供有强有力的根本保证。
优化人才梯队建设,注重人才培养梯队储备。截至2020年5月底,我校专任教师1269人,其中博士711人,有海外留学、访学背景的教师达到334名。学校师资队伍博士化率达到56.02%,国际化率达到26.3%,工程化率达到6%。目前,我校1269名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专任教师440人,40-50岁之间的专任教师475人,50岁以上的专任教师256人,我校中青年专任教师占比达到78%。相较师资队伍建设内涵指标的改善,说明了我校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人才学术活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引培高水平人才,注入高质量发展源头活水。近年来,学校成功引进国家级人才以及海内外知名学者多名。截至2019年12月底,学校引进各层次人才223人,其中,湖北省特聘岗位专家达到93人;认定18名“工大学者”和22名“工大学子”,遴选和培育校级学科带头人19人。选派39名教师到国(境)外高水平研修,大力培育学科后备人才。“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湖北省高端人才计划34人、湖北省产业教授4人、湖北省名师工作室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省政府专项津贴2人,3名教授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为学校“双一流”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促进科研多出成果,卓显人才引培成效。近3年,学校承担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多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4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省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高水平科研论文量质双提升,截至2019年底,学校发表SCI二区以上论文951篇,远超“十二五”期间总和,其中,高被引论文83篇,位居省属高校第一,为材料学、化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1%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授权发明专利498件。我校进入ESI全球排名1%的学科数(“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三大学科)位列湖北省属高校第一,这标志着我校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学科已经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这也反映出我校人才引培工作成效显著。
回首“十三五”期间,我们不难发现,人才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须要有一段厚积薄发的过程,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是每位人才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并不断探索实践的问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未来“十四五”期间,学校各学院、各部门也必将通力协作,用眸含星河繁复的慧眼、胸怀丘壑万千的学识、俯仰皆为乾坤的坦荡、尽揽九州锦绣的气度,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标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力争培育出更多合格可靠的优秀人才,擘写出顺应时代脉搏跳跃的人才队伍建设新篇章,为实现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实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贡献人才力量。(审稿人:鲁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