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和化工行业”的服务面向,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聚焦学科建设,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学校主导、学院主管、学科主体、导师主责、学生为主”的机制,加强规范管理,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一、强化学科引领,促进办学水平提升
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聚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以构建“人才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源配置”协同体为目标,以“一主四群多极”学科发展战略为核心,以一级学科建设为落脚点,以研究领域或方向(团队建设)为载体,健全了“责任、发展、运行”三位一体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提高了学科资源的配置、管理和使用效益。将“双一流”建设年度考核、学位授权点评估、学位点动态调整、学科带头人引育等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化工与矿业工程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三个学科领域得到了国内外学术评价机构的认可,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进入数量位居省属高校第一。先后增列外国语言文学、机械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和法学等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增列数位居全省第二;增列法律硕士、会计硕士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调整增列了8个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至此,我校一级学科硕士点数增至22个,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增至14个,实现了各教学学院一级学科硕士点全覆盖;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化学等5个博士点培育学科申报工作稳步推进;顺利完成了我校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10个工程硕士领域的合格评估工作;同时,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艺术硕士、翻译硕士、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MBA等硕士点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项评估,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点评估成绩均分达到85.31。在教育部第四轮评估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被评为B+,位列湖北省属高校理工类学科第一,材料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2个学科被评为C+级。学校拥有 2 个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1 个省级优势学科,5 个省级特色学科,4 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学科建设卓有成效,学校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内外排名不断提升,构建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逐步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二、创新招生机制,促进生源质量提升
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为目标,不断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一是改善生源结构。创新研究生招生机制,探索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招生并轨下的招生管理方式,构建“线上线下、点面结合、立体覆盖”宣传模式,不断提升宣传咨询服务水平。录取的硕士研究生来自国家“双一流”高校比例不断提高,来自博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比例为55.5%,有效改善了研究生生源结构。二是改革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出台了《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办法》,打破传统资源分配方式,构建以质量和绩效为先导,以促进学科建设和创新研究为目标,统筹学校发展战略的招生指标动态分配机制,推动招生计划向有利于“双一流”建设的教育质量高、人才培养绩效好的专业和导师倾斜,促进研究生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化与科学化。三是开展贯通培养。出台了《武汉工程大学本硕连读实验班招生管理办法》《关于鼓励优秀应届硕士毕业生攻读学校全日制博士学位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积极探索本硕、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构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机制。
三、完善培养管理体系,促进培养质量提升
结合学校特点和专业类型实际,分类确定合理的、有特色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以能力目标矩阵和能力实现矩阵为基础,建立健全分类培养管理体制,科学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强化学院、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意识,规范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落实研究生质量保障措施,稳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一是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实行“学校主导、学院主管、学科主体、导师主责、学生主为”的分级分层管理模式,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教育管理体系,落实质量保障措施。二是加强过程管理。出台《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武汉工程大学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选办法》等系列文件,构建覆盖课程教学、专业实践、中期考核、学业预警、论文开题、盲审评阅、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学位答辩、论文抽检等全过程管理监控体系。三是加强督导指导。出台《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管理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和教育督导组,各学院建立了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督导机制,形成了校院两级多元化、高标准的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四是强化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持续推行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全覆盖、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论文抽检,稳步提升学位论文质量,十三五以来,共计盲审论文7695篇次,学术不端行为检测3768篇,2016-2019年评选优秀学位论文191篇,在湖北省省级论文抽检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连续五年未出现“存在问题”论文。2015届至2019届毕业研究生共发表高水平论文377篇,发明专利79项,实用新型专利79项,软件著作权41项。五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十三五以来,资助完成精品课程立项30门,教材建设项目9项,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3项。
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就业质量提升
学校以完善制度机制、创新方法途径为重点,着力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以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社会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以扩大奖助支持、完善工作体系为重点,切实做好研究生发展服务保障。一是实施项目驱动。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引导研究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实践项目,立项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797项,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各类科技竞赛,并给予经费支持和指导,竞赛人数逐年增加,竞赛获奖逐年提高,五年共取得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02项,其中国家级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2项,省部级获奖80余项;二是举办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开展“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活动,聘请高水平校内外专家为研究生及导师做专题讲座,举办各类学术创新论坛998场次。三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组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企业调查、科研攻关、科技推广与帮扶、“三农”调查等实践活动。
五、实施导师队伍建设工程,导师权责机制日趋健全
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及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先后修订实施了《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及《武汉工程大学院聘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办法(试行)》等文件,全面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第一责任人地位,持续开展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和新增导师交流与培训工作,依托专业学位实践教学基地和行业协会等平台建设校外导师队伍,全面落实了双导师培养制度。五年来,共有123人次博导和1746人次硕导通过了招生资格审查,累计新增36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28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03位校外指导教师,409名新增导师参加了培训。
六、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合作水平提升
一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黄冈市、随州市、湖北宜化集团、云南磷化集团等签订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与企业合作共建了“制药工程联合实验室”“催化材料与催化剂工程联合实验室”“石油化工研究中心”;获批湖北省磷钾伴生矿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平台、天然资源化学工程中心、湖北省高端精细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新能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技平台。产学研推进和平台建设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优质资源。二是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出台了《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及运行管理办法》,建设省级工作站10个,校级工作站27个,定期选派研究生进驻工作站。先后与华为、百度云等国内知名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三是加强成果转化。研究生全方位参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等工作。研究生参与的稀土及其他金属矿浸矿场地污染防治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滇南稀土矿,实现3年新增产值4亿元;研究生参与的碳化硅陶瓷膜技术以专利作价2128万元技术入股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公司,并荣获湖北省专利金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七、坚持党建引领,夯实研究生思想教育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组织开展了以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建设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学雷锋、找雷锋、做雷锋”系列和“关爱老教师”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寝室风采秀,健康研途行”为主题的研究生安全文明宿舍创建、评比活动;强化研究生入学教育,开展了融校史与大学精神教育、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教育、专业学习教育、校纪校规教育、职业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新生入学教育活动;邀请专家做《崇尚科学道德,坚守科研诚信》、《研究生就业创业指导》和《研究生心理健康调试和压力应对》等专场报告。开展了以第七届“辩论赛”、第五届“我和我的导师”征文、“工大学术大讲堂”等为主体学习学术类活动;以表彰大会暨元旦文艺晚会、第七届体育文化节、校运动会、“冬季阳光长跑”、第二届“研新杯”趣味运动会等为主体的文艺体育活动,以挑战杯、创青春、数学建模、节能减排、电子设计等为主体的学科竞赛活动,发行了《研究生通讯》4期,研究生第二课堂建设日益完善。
长空万里,直上看山河。“十三五”期间,学校瞄准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制定“构筑高地、形成高原、打造高峰”三步走发展战略,按照“调结构、重建设、促改革、显特色”的发展思路,聚焦学科建设,创新培养模式,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了一些做法,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将乘势而上、开拓进取,不断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