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刘善堂教授
本报记者 朱洪波
在一次学校座谈会上,刘善堂教授说过这么一段话:“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各种牢骚:为什么其他学校有的我们没有;都是同龄人,为什么他升迁比我快、为什么他的工资比我高等等。经常抱怨的人在学习工作中,容易被负面情绪主导,只会在原地打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思维和行为上需要做出改变。我们作为学校的一份子,多问自己为学校做了多少贡献,而不是总想着要学校给我们多少。少抱怨、多作为,增强集体荣誉感。真金不怕火炼,如果真的想干事、会干事、,就一定不会被埋没。”现任我校绿色化工过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和化工与制药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的刘善堂老师,结合自己长期从事一线科研教学的经验和感悟,从自我定位、自我认知、自我奉献的视角对如何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认识。带着共鸣,我们走进了他朴素简单的办公室。
科研一丝不苟 为人低调务实
刘善堂教授长期从事表面物理化学,纳米材料,环境催化与化学传感器领域的研究。研究内容均是顺应我国国情,立意于社会发展中急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特别是刘教授团队研制开发的分解大气污染物的过渡金属催化剂,具有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论文,作为一个课题组今年接受或发表了只有我校研究生和教师7篇SCI论文,其中四篇影响因子大于3。如今在环保催化剂方面已有突破性进展,申请了国家专利十余项,目前已授权四项。并且与其他公司合作研发的多款传感器已经实现产量化。刘教授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刘善堂教授目前主要专注于环境治理的工作,以化工材料与化工技术来进行环境检测与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