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影响着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崛起复兴。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建设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政治原则,使党的领导覆盖办学治校各领域、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各方面,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全面发挥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重要的政治功能。方向问题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旗帜鲜明,不能有丝毫含糊。
我们的高校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深扎根中国大地,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全面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镇,加强政治建设对把稳一流大学建设方向极其重要。只有政治过硬、方向正确,才能筑牢办学根基,源源不断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才能更好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结合起来,更好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在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定把“两个维护”作为“纲”和“魂”,把政治标准和要求细化具体化,内化到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中,落实到各个岗位职责里,体现在日常实际行动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近年来,世界格局深度调整,“东升西降”趋势日益凸显,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更加变本加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仍有市场。愈是斗争形势严峻复杂,愈要教育师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武器,拨开思想迷雾、感悟真理力量、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彰显着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鲜明特征,要坚持不懈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生动活泼进课堂、全面准确进教材、融会贯通进头脑,真正在高校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清华大学从2011年开始举办“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学生作品展”,出版《信仰·信念·信心——清华学子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果丛书》,有4门思政课程被评为国家在线开放精品课程,2门课程获得首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图为第八届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生作品展。清华大学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追求一流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要明确方向、突出重点。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要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心怀“国之大者”,把党和国家事业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变成坚定自觉的实际行动,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用更大的贡献成就一流大学建设的新高度。
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要坚持内涵式发展定位,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结构、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增强学科设置的针对性。同时,稳定支持基础学科发展,强化战略性关键领域的学科建设,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系统升级,更好满足党和国家需要。
聚焦“四个面向”,统筹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生态和鼓励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整体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一流学术成果竞相涌现。
大学是全球人文和科技交流的重要纽带,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开放是大学的活力源泉,是大学拓展格局、超越自我、争创一流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应当坚持扎根中国与面向世界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开拓视野、兼收并蓄,处理好学习借鉴和勇于引领的关系,积极开展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领域、跨国界的科研合作,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树立“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自信,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才能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清华大学开展无偿献血专场,组织师生参与无偿献血,为战“疫”贡献力量。图为清华大学学生正在进行无偿献血。清华大学供图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坚持把提质增效作为思政课建设的攻坚任务,推进思政课“翻转课堂”“因材施教”等改革,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深化课程思政,梳理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注重建立全方位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机制。统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等各类平台,增强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坚持以改革增强时代感、以创新提升吸引力,讲好“大思政课”,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契合青年学生的时代特征和成长方向。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来源:求是网
策划:高天鼎 柴潇凡
制作:柴潇凡
审核:李艳玲
监制:张西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