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岗专业连队
1974年9月,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化工机械三个专业首届学生共110新生进校后不久,我们年轻教师除周普谟继续留在人事处、吴传治暂留基建处工作外,其余全部分到无机、有机、化机三个专业连队。准备给学生上课,开始了正式执教!我分到无机专业连队,当时,学生和教工都按部队连队建制,所有为无机专业学生上课且不论是教什么课的老师,都在一个办公室(一教楼教室)办公、备课、开会等。记得当时无机专业连队老师有:金文珞、田立楠、杨金荣、周凝良、管长恩、王剑南、刘一鸣、旷生鲁、余世鑫、李德树、贡长生、徐旺生、王其林、黄碧茹、张桂范、宗良正、谌英武、方秋菊、孙家寿等。无机专业连队分配给我的任务是负责编写《硫酸工艺学》和《磷肥工艺学》两门课的讲义和讲授这两门课。为了编好教材,我和刘一鸣老师先后到了光化磷肥厂、襄阳磷肥厂、阳新富池磷肥厂、新洲阳逻磷肥厂、武穴磷肥厂、鄂城磷肥厂等多家磷肥厂进行调研和收集资料。经近一年的不懈努力,编好了讲义,经学校印刷厂打印成册,赶上了学生上课之需。大约在1975年夏秋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思潮的影响,少数学生提出了“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的口号,也得到少数刚毕业分配来的年轻老师响应,采用大字报的形式提出个人的意见和想法,一时间,大字报贴满了教学楼二三层的中间走廊,一度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此时,学校党委针对这一情况及时正确引导,约半个月后恢复了正常教学。大约于1975年底,撤消无机、有机、化机三个专业连队,组建化学工程系(无机化工、有机化工专业)、机械工程系(化工机械专业)和基础课部,并成立专业教研室。记得无机专业教研室刚成立时老师有:金文珞、田立楠、周凝良、刘一鸣、管长恩、徐旺生、孙家寿等。在无机专业教研室,我主要讲授了“磷肥工艺学”、“硫酸工艺学”和“腐植酸肥料简介”三门课,所用教材全为自编讲义。指导了无机专业74级学生的认识实习(阳逻新州化肥厂)、生产实习(光化磷肥厂)、当时称开门办学。74级2位同学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沔阳郭河腐植酸肥料厂)。1978年11月11日,化学工业部教育司下发了(78)化教育管字25号文件,同意创办化学矿山专业。我于1978年年底从化学工程系调到化学矿山系。矿山系刚组建时设置的专业有:选矿工程、采矿工程、矿山地质矿产勘查工程、矿山机械和矿山机电等五个专业,与我一起从化学工程系调到矿山系的还有王玉林、胡安平两位老师,当时由我们三人负责筹建选矿工程专业。刚创办化学矿山系时,采矿工程和选矿工程为一个教研室,我和采矿工程的夏超、吴茂林老师一起到中南矿冶学院、湖南大学、贵州工学院、昆明工学院、上海化工学院和合肥工业学院等院校进行调研和了解矿类专业的建设,并在有关院校、上海长沙合肥等地新华书店购买了大批有关矿类专业的图书资料。这就是矿山系图书室的第一批藏书。
学校为我个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1973年2月~1974年6月,学校送我到武汉大学化学系“回炉”,跟班听取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基础课程并参与了有关实验;1979年我参加了学校开办的青年教师英语培训班,并经学校组织的“教师英语专业阅读考试”考核小组评定成绩合格(1979年5月6日)。1980年参加了日语培训班;1981年参加化工部组织的日语考试后录取到北京化工部干部管理学院进修为期一年的日语。为了筹建选矿工程专业,1980年,学校选派孙家寿、王玉林、胡安平三位老师到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进修选矿工程有关专业课程,边学习边参加筹建,比如在钢院卢寿慈、李云龙、郝明义等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起草选矿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实验室规划,实验设备清单等。后全部移交给调入学校的李相华老师。李老师本硕都是学选矿工程并有多年工作经验。是我校首位选矿教研室主任。
第一个科研项目
1974年湖北省纵向科研项目“腐植酸肥料应用试验研究”由省科委牵头省燃化局组织。参加单位有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化工石油学院、武汉市化工研究所、宜都县风化煤腐植酸肥料厂、沔阳县郭河腐植酸肥料厂等单位。我作为分项负责人负责“试验工艺研究”和“应用研究”。工艺研究主要在沔阳郭河腐植酸肥料厂进行。当时学校对该项目非常支持,在学校教学实验设备较缺的情况下,同意借调一台分析天秤、一台分光光度计、一台电热鼓风干燥箱。而厂方专门修建了一间实验室。经几个月的工艺研究,制得较好的颗粒状腐植酸复合肥料。后在当地进行了红花草籽、稻子、茄子、辣椒等田间对比试验,使用浸出腐植酸钠浸泡饲料喂猪试验,效果较为明显。1977年7月2日在郭河召开了全省腐植酸肥料试验推广现场经验交流会,副省长姜一发表了讲话。会议代表参观了郭河腐植酸肥料厂及试验田。
1977年8月8~18日,我参加了在吉林长春召开的“全国腐植酸类肥料科研成果交流会”。会议由原石油化工部、农林部、煤炭部、中科院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起,29个省市共1005人参加,其中各级领导640人,科技人员219人,大专院校68人。会议首次总结了“腐植酸类肥料改良土壤、肥效和刺激三大作用的研究成果”。湖北省参会代表26名,其中大专院校2名(武汉师范学院和湖北化工石油学院各1 名)。
1977年9月我撰写了5000字左右的“腐植酸肥料应用试验研究”总结报告,在教学楼(现一教楼)三楼化工系办公室向学校有关部门作了汇报。听取汇报的有教务处的张星波、杨明西,化工系的林德华、李成芳等。我在总结报告的基础上编写了《腐植酸肥料简介》讲义,经学校印刷厂编印成册供无机专业75级学生使用。
武汉工程大学在建校初期的那份辛劳、那些付出,即使现在将它们凝固成为文字,也还有太多我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在艰苦奋斗的历史面前,我们深感自豪和骄傲,并引以为荣,以我们的奋斗史为荣,以我们的学校为荣!
附1:湖北化工石油学院大事记(1972年笔记)和全国腐植酸类肥料科研成果交流会出席证(1978年8月)
附2:第一张是1972年4月湖北省博物馆欢送我校部分教工回校参加筹建工作。第一排左起:左1侯德俊、左2张汉珍、左3汤惠仙;第二排右1孙家寿;第三排左起:左1周普谟、左2何定雄、左3兰东平、左4吴传治、左6贡长生、左7谌英武。第二张和第三张是1975年11月我和无机专业75级学生在一起。
作者介绍:孙家寿 1970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2013年3月退休。曾任武汉工程大学教授,湖北省政协八、九、十届常委,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曾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