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今日湖北】刊发校长王存文撰写文章

2014年12月10日 15:10  点击:[]

编者按:

《今日湖北》2014年第12期刊发校长王存文撰写的题目为《推进“四个工大”建设 铸就新辉煌》文章,该文全面科学系统地阐述了我校建设“四个工大”的战略部署和工作重点,对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希望全校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该文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增强责任,狠抓《武汉工程大学“四个工大”建设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加快推进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进程。

推进“四个工大”建设,铸就工大新的辉煌

武汉工程大学校长 王存文

作为一所具有行业背景的地方院校,长期以来,武汉工程大学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紧密团结广大师生员工,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博士点授权单位获批、整体升入一本招生、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等。

当前,学校正处在内涵发展的提速阶段,深化内部改革的攻坚阶段,创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冲刺阶段。在充分总结过去办学经验、全面分析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学校提出,全面实施“特色工大、创新工大、品牌工大、幸福工大”建设,铸就新的辉煌。

深入推进特色工大建设

实施大化工学科建设项目,以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核心学科,机械、控制、环境等为相关学科,管理、法学等为协同学科的“大化工”学科基本架构。通过交叉融合凝练形成若干有特色、创新性、有影响力的学科方向,建立起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学科群,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成立相应的组织体系,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开发研究的学科集群、平台集群和团队集群,促进学校各个学科都形成各自的特色,从而推动学科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实施服务面向特色项目,主动用好用活政府政策。把握“五个湖北”建设的机遇,充分运用湖北省、武汉市“黄金十条”等政策,依托学校磷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化工新材料、先进制造和人文社会四大学科群,掌控一批热门和关键技术,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服务平台,实施一批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好武汉化院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工程大学科技园、湖北省化工设计研究院和武汉化工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将武汉工程大学科技园打造成为面向石油与化工行业、省内一流的“高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等。

实施工程教育特色项目,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全面施行课程体系面向工程、课程教学结合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源于工程、科技活动贴近工程,积极构建“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一体、工程教育与素质教育一体、专业教育与科技教育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的开放式工程教育培养体系。

实施校园文化特色项目,重点推出一批研究和宣传工大精神、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校园文化成果;重点营建一批面向基层、面向师生的优秀校园文化阵地;重点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体现工大特色的校园文化;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环境宜人的校园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

全方位推进创新工大建设

实施内部治理体系创新项目,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利、民主权力”的最大效能,共同推动学校发展。建章立制,确保学校各类各项工作有法可依。稳步推进人事管理改革,实施聘用制合同管理。继续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激发和调动学院办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进和利用社会资源,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形成改革实体,强化服务功能。

实施科研协同创新项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思想、新理论和重大科技命题。大力实施协同创新,建立完善协同创新保障机制,组建大团队,申报大项目,充分利用低品位磷矿资源开发利用、乙烯工程下游产品开发及过程强化、光机电控与现代制造及“大文科” 等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

实施产业发展创新项目,以“两院一园”为载体,做大做强产业,大力实施“工大创造培育工程”,进行机制体制改革,促使学校科技产业成果涌现。通过建设发展,实现10-2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校关联科技企业20家左右,培育5-10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2000万以上产值企业达到3家,1-2家企业具备中小板上市条件,争取1家完成上市。

实施本科生培养创新项目,按照“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多途径强化校企协同、科教协同,不断深化以“三实一创”(实训、实验、实习、创新)为核心的“两型两化”( 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工程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突出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大力培养各类具有“工程内核”的应用型人才。

实施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项目,优化类型结构,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招生选拔制度;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建立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通过建设,实现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根本转变。

强力推进品牌工大建设

实施教师队伍品牌项目,通过“引进来、送出去、聚拢来”,造就一批名师、名团队。继续深化实施各类人才引进、培养项目和计划,大力实施“核心领军团队计划”、“高端人才培育计划”,力争拥有院士、863、973首席专家、国家有关人才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奖第一完成人、院士候选人或具有上述人才相当实力的科技领军人才7-10人。新增国家教学奖第一完成人,国家、省级名师,国家、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以及有影响力的校本课程主讲教师等知名教学名师7-10人。

实施学术科研成果品牌项目,对现有科研、教学项目进行评估,遴选有潜力冲击国家奖项的项目,设立相应领军团队,并签署团队建设合同。到2017年,新增以学校为第一主持人单位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5项左右。对学校各项专利技术和重大成果进行归整,尤其是在能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和优势的成果大力推进成果转化。以“两院一园”为载体,促使学校科技创新和产业涌现大量标志性成果,力争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思想、理论和重大科技命题。

实施学生培养品牌项目,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完成学术精英、就业精英、创新创业精英等各类优秀学生遴选,建立精英人才库。到2017年,培养考取国内985高校、国外前200名高校研究生的精英学子250名;到世界500强企业、国内100强企业、行业上市公司等高端就业毕业生500名;自主创业注册资金达到较大规模的在校学生2-5名;一批学生在思想品行、公益活动、社团组织、文艺体育、网络等方面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园名人等等。

实施校友品牌项目,开发、整合和利用校友资源,把校友事业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组成部分, 努力实现校友和学校同携手、共发展的目标。加强对知名校友的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完善校友网建设,开辟知名校友宣传专栏,拓展《校友通讯》的刊发面,把校友值年返校聚会和校庆日办成品牌活动。

多途径推进幸福工大建设

实施精神风气引领项目,加强舆论引导,进一步激发师生爱校荣校意识。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建立校内外宣传联动机制,塑造学校良好形象。

实施学生成长成才助力项目,建立学业预警和学习帮扶机制,以优良学风促校风、考风。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学生受助面,按5%的比例逐年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数。

实施职工职业需求成就项目,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队伍分类分级分流管理体系。完善教师队伍职称评审体系,积极拓展管理干部学习、培训、晋升渠道。不断改善教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

实施后勤服务保障项目,完成流芳校区周边地块收购任务。不断改善师生员工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基本解决新引进人才的住房困难。引进社会力量,大力改善两校区室内外公共卫生环境、校园绿化环境。

实施老年群体关爱项目,在全校范围内进一步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建立离退休人员年均工资增长机制,建立空巢、“双高期”、特困教职工帮扶机制,老同志“老有所为”工作平台进一步完善。

每个项目以分周期立项形式进行,学校明确目标,统筹划拨专项经费,责任单位负责,相关单位参与,制定建设实施细则,项目施行目标责任制考核。通过每个周期的建设,力争让学校的办学特色更浓,创新动力更足,绩效品牌更亮,师生员工自我发展意识更强。

建设“特色工大、创新工大、品牌工大、幸福工大”不仅是武汉工程大学推进落实“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关键举措,更是学校构思描绘“十三五”规划宏伟蓝图的重要支撑,是具有丰富时代内涵、众望所归的“工大梦”。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四个工大的建设,武汉工程大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上一条:湖北省同心·院士专家服务团成员学习实践活动走近钟祥民企 下一条:团省委副书记吴朝安考察指导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工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