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省教育厅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在武汉工程大学召开了全省高校岗位设置管理座谈会。会上,武汉工程大学校长助理吴锋作了交流发言,介绍了该校岗位设置的经验。至今省内外有数十所高校来此参观学习。
改革进程中的人事工作不好做,吴锋以艰辛的劳作、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赢得了掌声;科研上吴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先后在有影响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60多篇;曾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斯特林机的有限时间热力学优化》1部,出版教材5部,获国家授权专利4项。
“人好做,事好做,人事不好做;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这幅对联,形象地道出了时下人事工作的艰辛与艰巨。
吴锋坦陈,因为国家的改革方兴未艾,改革之中的各种矛盾会愈来愈突出。由于人事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宽,从事人事工作的同志时常会处于矛盾的漩涡之中。如何让寻求解决问题的同志一腔怨气而来、高高兴兴而去,是他这些年一直关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工作方法。
2004年武汉工程大学(原武汉化工学院)与全国高校一样,拉开了竞聘上岗的序幕。竞聘结束,共有15名同志落选。当时有的同志非常气愤地找到吴锋,与他理论。
有的不仅指着吴锋的鼻子、而且还捶吴锋的桌子,并火冒三丈地说,你这个政策从哪里来的?是不是你们关在屋子里制定的,然后用来整我们?
吴锋除了非常耐心地跟这些同志解释外,还把上级文件中的条条款款找出来,让他们看看这些规定。这些同志看过上级的文件后,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接着吴锋又开导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对于竞聘落选的同志不是不给予出路,而是进行培训后,重新上岗。也许你们今后会比在岗的同志干得更好。
他又设身处地地说,如果我像你们一样落选了,我也会有这种过激行为,可以理解。
吴锋这些掏心窝子的话,很快拉近了与这些同志的距离。
他们起初打算如果在吴锋这里得不到较好的回答,就闹到学校校长、书记那里去。
说归说,做归做。此后吴锋加紧安排这些落选的同志到有关单位培训,培训结束后,又为他们的工作安排奔走,直到这些同志高高兴兴地到新的单位工作。
职称评定也是一项很敏感的工作。吴锋如何把这个敏感的工作做好的呢?
比如同学之间、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之间,你的职称上去了,我的职称为什么没有上去?还有的提出质疑,我们什么都相同,他的职称为什么比我高?
问题反映来后,吴锋总是不拖不等,而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跟大家解答。他认为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尊重了同志,同志们有问必答,这样大家心里感到舒坦;二是及时跟大家把原因讲清楚,对于提出的都是同学,为什么职称评定不一样时,吴锋解释说,你干的是文科,而他干的是工科,所以评定不一样;对于同处一个起跑线上,为什么评定结果不一样的问题,吴锋解释说,职称评审由专家团投票表决决定,或许因为名额限制的原因,这次不行,那就下次。
吴锋任人事处长已经近8年了,8年中,他没有把一个矛盾上交,而是能化解的就化解,实在解决不了的,他也决不推到领导那儿去,而是请示领导后,按照原则进行公开、公正、公平地处理。
2006年2月,原武汉化工学院正式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喜讯传来,吴锋喜极而泣。因为在这方面,他根据领导的决策,做了太多的具体工作。
院改校,那要靠学校的实力说话。2003年年初,吴锋担任学校的人事处长后,当时学校的实力不容乐观,仅有教授68人,离院改校的标准还差一大截。院改校的首要一条,就是教授在100人以上。如何缩短这个距离,吴锋用竭诚之心搭建了一座桥梁,使这个看似遥远的距离变得近在咫尺。
湖南某所大学有两位英语教授,好多高校都想挖去为他们所用。
吴锋听说后,也想去试试。当时有很多异议,说肯定是人家不想走,如果想走,也许早就走了。还有的人说,我们学校没有梧桐树,人家岂肯下栖?
吴锋认为,我们现在连去都没有去,怎么知道没有希望呢?
于是他亲自去拜访了那两位教授。吴锋很坦诚地向他们介绍了学校的情况,以及校方延揽人才的举措。通过拜访恳谈,第一轮接洽,吴锋就给对方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回武汉后,吴锋多次通过电子邮件向对方推介该校,使这两位教授看到了该校的潜在发展前景,然而他们还是没有来该校的意向。
是放弃还是继续争取?按说拜访也拜访了,联系也反复地联系过了,作为吴锋来讲,已经尽到了责任。但吴锋并没有放弃,因为他知道延揽人才的艰巨性,要不昔日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芦才打动了诸葛亮。要延揽人才,为了学校的大局,必须要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隆中请孔明”的情怀。
于是他第二次代表校方去拜访了这两位教授,通过这次拜访,让这两位教授看到了校方领导的诚意。他们说,好多地方开出的条件比这里好,但最终我们选择了这里,因为这里对我们尊重有加,我们的事业在这里发展有希望。
吴锋经过这次拜访以后,两位教授终于答应来校考察。考察时,吴锋又亲自到长途客车站接站,并认真安排了各项接待事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两位教授后来终于成为武汉工程大学的一员。
对于引进的人才,作为分管人事工作的吴锋,从来都是优待有加。他觉得人才引进来了,并不是说人才会留在你这儿,要想留住人才,你必须打造留住人才的平台。
池汝安教授是一个海归派,他的家属都在国外。其母亲去世时,池汝安正在国外考察。吴锋跟校领导汇报后,亲自去福建为池教授的母亲奔丧,这让池教授感动不已。至今有好多高校给予高职位、高薪金要聘请池汝安,他都婉拒了,一心扎根在武汉工程大学。
吴锋还向省人事厅和教育厅汇报,为该校首次开辟了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2003年,有5位引进的优秀人才获得教授任职资格。
截至2003年年底,武汉工程大学教授共达103人,达到了教育部院改校更名关于师资队伍硬性规定的要求。
现在吴锋正在为武汉工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化”倾注心血,力争为学校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而努力!
吴锋不仅在人事处长和校长助理的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在学术研究上他也不甘人后。至今他已出版了学术专著,还自编了多部教材,多项成果获得了省自然科学奖。
记者问他晚上干到什么时候,他回答说,过去是每天晚上夜里2点左右,现在是晚上12点,因为年纪大了,今年已经五十有五,身体有些吃不消了。
吴锋有颈椎病,在电脑前工作久了以后就会感到晕眩,脖子无力。工作又不能落下,为了缓解痛苦,他就蹲在地上操作电脑。按他的说法,因为研究方向不是学校的主流学科,条件有限,一些科研仪器他都要亲手研制。如一款新型的“热声热机”,都是由他自己设计制造的,制造完成以后,虽然在常温下不漏气,可在高温下漏气,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他反复试验一百多次,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在研究低温动态传热方面,他先后建立了低温动态传热模型并求解。为了求解,他经常是日以继夜,直到攻克难关。
他在学术研究上,经常能做到不耻下问。如在热声的研究中,他经常向华中科技大学郭方中教授请教,探讨有关前沿问题,受益匪浅。
吴锋现在还兼顾带硕士、博士生,现已带硕士生7人、博士生4人。他表示今后在有限的时间内,除了多培养人才外,打算在热声热机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在新型热机的研制方面力争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