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高教领导参考】2010年第1期刊登我校就业工作经验的文章

2010年03月10日 14:34  点击:[]

坚持“三个面向” 着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

中共武汉工程大学委员会

武汉工程大学党委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把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检验学校党建工作成效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三个面向”千方百计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2007年以来,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上半年(统计到7月1日至)我校应届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仍达到92.3%。

一、面向就业主体,着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重视知识传授,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狠抓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积极推进素质拓展计划,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是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学校传承“重德育、厚基础、强实践、严管理”的教育教学传统,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视为立校之本,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主动适应生源结构变化,统筹协调好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坚持年度教学评估制度,深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大力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反馈与控制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近几年我校学生就业率稳中有升,考研究率一直保持在18%以上,2009年达到21.7%,其中化工制药学院、材料学院学生考研率近三年分别达到34.9%、38.0%、39.2%。

二是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专业素养。学校从1998年开始,立足新形势、新要求,长期坚持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培养方案。针对“毕业生理论功底扎实,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的反映,从2003年开始,推行毕业环节直接到企业去真题真做的“宜化模式”,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2008年,在总结“宜化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以实验、实习、实训与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009年学校推行了“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并申报国家级创新实验区,拓宽了毕业生就业的专业领域。

三是推进素质拓展计划,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学校充分运用团中央、教育部试点机遇,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开办教授博士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通过设立“校长基金项目”方式,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及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科技创新潜能;每年举办企业文化进校园、社团文化节等系列大型活动,陶冶了学生情操。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面向社会需求,以特色优势抢占就业市场制高点

学校充分利用武汉区位优势和两型社会建设机遇,坚持准确定位的特色发展,不断增强学科专业特色,将办学目标瞄准服务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为毕业生就业抢占制高点。

一是加快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主动与地方经济建设对接。化工是湖北工业过千亿元的支柱产业之一。我们以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优势学科为龙头,加大投入,整合力量,突出优势学科地位。与此同时,培育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的特色学科,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体系。同时加强学科平台建设,着力加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学科团队建设,精心打造学术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化工为主,材化结合、机化结合、环化结合、电化结合的“一大四结合”的学科发展的格局,办学特色日益明显,提升了我校毕业生在化工及相关行业就业的竞争优势。

二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推进与优势产业对接。学校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充分发挥化学工程与技术、磷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学科优势,积极参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学校科技产业园,目前已有 8家企业入驻,年产值达亿元。科学研究不仅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等国家级项目,而且加大横向科研工作力度,加强与优势产业的密切合作,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为企业接纳我校毕业生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信心。

三是拓展校企新型合作关系,实现学生培养与用人需求无缝对接。学校利用在化工、医药、材料、矿物加工等行业的传统优势。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率先实施“武汉工程大学定向就业奖励工程”计划,即:在校学生与企业通过双向选择方式签订就业意向,企业设立定向就业奖学金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提供支持,学生学成毕业后为该企业服务。目前在我校设立“定向就业奖励工程”的企业已有十余家,每年能吸纳300多人就业。学校还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目前已与云南磷化等13家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长期的订单式培养计划,每年可向这些单位输送毕业生300余名。

三、面向人才需求市场,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学校党委面对金融危机引起的就业市场竞争局面的新变化,不断强化市场意识,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就业工作的服务能力。

一是明确“一把手”工程,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学校从2005年起成立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校长和各学院院长作为校院两级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签订了《就业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各自的责任、目标和任务。在毕业生求职期间,校党委定期分析研究毕业生就业形势,校行政定期通报各学院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毕业生就业工作得到高度重视。面对今年金融危机引起的就业市场的新变化,校院“一把手”走出校门,主动走访各地区人事部门、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建立广泛供需联系,巩固老基地,创建新基地;2009年4月,8位校领导分赴省内外近百家大、中型企业收集用人信息近千条,联系来校招聘单位近百家。

二是加强职业规划指导,着力提升学生就业的实际能力。学校建立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择业指导、职前指导、创业指导和就业见习指导“五位一体”的就业指导模式,印发“就业指导手册”,使学生早计划、早准备;重视学生的全程职业规划指导,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要求辅导员和班主任做到对毕业生“三个一”:与每位学生谈一次话,给每个同学修改一次简历、向每位学生推荐一次就业机会;有的学院实行“毕业生导师制”, 并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指导学业、规划职业、推荐就业的作用,到2009年6月底,就业导师向2009届毕业生推荐工作岗位1368个,745名学生到推荐岗位就业。

三是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的适应能力。针对部分毕业生认识形势不够、就业观念滞后、盲目悲观的情况,学校注重教育引导和心理辅导相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的心理适应能力。开展就业形势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情民情,客观认识就业形势;引导学生合理定位,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先立足再发展,鼓励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到部队去建功立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重点帮扶,提供就业补贴,对就业困难学生指定骨干教师提供一对一的帮扶措施;加强毕业生心理辅导,缓解毕业生的焦虑心理,增强毕业生求职的主动性。学校把学习实践活动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开展主题为“科学规划,自立自信,昂首职场”的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党员科学地进行职业选择,增强应对外界不利环境的信心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是提供优质就业信息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学校首先是积极发挥校友会和董事会资源服务毕业生就业。我校在全国建立了30个校友分会,成立了由129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参加的董事会。今年校友会和董事会提供了用人信息近两千条,董事单位接收毕业生1275名。其次是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及其信息资源建设。近年来,学校不断改善就业的工作环境,建有就业咨询室、信息查阅室、招聘洽谈室、就业网络机房等,成为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试点院校之一。建立了视频面试系统,实现了远程招聘。第三,就业工作站、创业辅导站等机构长年为毕业生服务。我校在福建、广西、安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建立了32个校级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站, 260个就业实习基地,与武汉市工商联联合共建武汉市大学生“创业辅导站”,以武钢大冶铁矿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这些服务措施有力地帮助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

武汉工程大学学校办公室供稿

上一条:副校长张彦铎检查我校2010届毕业生校园供需见面会准备工作 下一条:德国BSK大学联盟一行来校访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