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高教领导参考】09年第10期刊登我校教学改革经验的文章

2009年11月18日 11:15  点击:[]

武汉工程大学推行以“三实一创”

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高等教育面临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并结合自身特点,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此,武汉工程大学提出以“三实一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以下简称改革计划)。“三实”指:实训、实验、实习,“一创”指创新。实施本改革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

一、改革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学校“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以及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发展定位,践行“重德育、厚基础、强实践、严管理”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造就“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

(二)基本原则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要继承以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合理成分,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主动适应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深化改革和创新,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结合,积极探索与兄弟院校和企业联合开展教育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更新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培养计划的审核修订制度,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既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对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又要突出各学科专业的特色,充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辟向高层次,多方面发展的自主空间,为学有专长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既要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实行必要的专业教育,又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改革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又要根据理论课程的改革实际,调整更新实验内容,积极创造条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改革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顶层设计

为了主动适应招生和就业的形势,结合高校自身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遵循教育发展的内部和外部规律,提高两个符合度: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学校决定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途径,实施“分类定位、大类教育、特色培养”的十二字方针。

“分类定位”,即各专业要依托各自的学科背景,根据学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创新性应用人才、复合型应用人才、技术型应用人才”来确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大类教育”,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对专业选择的模糊性,按照专业大类确定每年招生的专业及人数,既按照专业大类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实行必要的大类教育,又对群体结构进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特色培养”,即一、二年级进行共同的大类平台培养,二学年末根据学生意愿和市场需求进行分流,按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特色培养,充分体现行业背景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出创新性应用人才、复合型应用人才、技术型应用人才等三类极具特色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专业培养计划改革

根据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的原则,课程体系的设置以“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以提升学生素养,高年级实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准则,构建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创新教育平台。

(1)理论教学平台

理论教学平台由三类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素质教育课两个模块。全校按照理工、文学艺术、经管法三种类别,由教务处会同相关学院(部)统一安排公共基础课。根据学科专业类别确立不同的素质教育课程模块,设置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前者根据专业大类确定不同的课程模块,后者安排理学类、工学类、文学艺术类、经济管理类、社科类和其它类六大类课程供学生从中选修非本专业的课程,其中理工科学生需要选修文学艺术类、经济管理类、社科类课程,大文类学生也要选修理学类、工学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按照学科大类安排相同的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含两个模块,即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选修课。

(2)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由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

实验教学分为课内实验和单独设置的实验课。单独设置的实验课要开设一定比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或业务实习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3)创新教育平台

创新教育平台由课程创新教育、学术创新活动、实践创新活动组成。

课程创新教育包括必修课中的学科前沿课程和选修课中的创新教育课等;学术创新活动包括学术活动、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校长基金项目、校友基金项目等;实践创新活动包括社会调查、“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等社会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竞赛等文体活动,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企业培训合格证为目的的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活动等。

培养计划的结构体系如下:

武汉工程大学培养计划体系一览表

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基础课

素质教育课

理论教学平台 学科基础课程 按照学科大类安排相同的学科基础课

专业课程 专业主干课

专业方向选修课

实验教学 课内实验

单设实验课

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

培养计划 实践教学平台 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

实践教学 生产实习(或业务实习或专业实习)、

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课程创新教育 学科前沿课程、创新教育课

创新性实验课

学术活动

创新教育平台 学术创新活动 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

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校长基金项目、校友基金项目

社会调查、“三下乡”、志愿者服务

实践创新活动 文化艺术活动、体育竞赛

各类专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培训合格证)

2.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

一所大众化教育环境下行业划转的地方院校,要紧紧围绕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专业,按照分类培养的基本原则,确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行业划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

(1)在化学化工类、制药类、材料类专业,以特色优势学科为依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性应用人才。

(2)以机电结合、环化结合、材化结合、外语和相关学科专业(法学、市场营销等)五年制一体化结合为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3)在土木与城建类、环境类、电气信息类、计算机类、经济管理类、法学类、艺术设计类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和“订单式”培养等模式,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3.人才培养途径改革

根据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践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三实一创”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训”是指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是指训练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习”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业与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设计以及管理能力;“创新”是指用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如下:

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内涵及构成

分类

项 目

内 容

创新教育

实训

实验

实习

军训

国防与军事教育

课程设计、学年论文

以课程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初步能力训练

金工实习

机械加工的初步能力训练

电工电子实习

电工电子的初步能力训练

基础性实验

基本实验技能训练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能力训练

创新性实验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认识实习

对专业进行感性认识

生产实习/业务实习

以参与者形式比较深入了解专业背景与生产过程

毕业实习

结合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对专业问题作深入考察

毕业设计(论文)

进行毕业前总装式训练

训练

学科竞赛与学术活动

依托实验室进行学术和科技活动

社会实践

社会调查、“三下乡”、志愿者服务

文体活动

文化艺术活动、体育竞赛

专业技能

各类专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书)

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如下:

(1)加强实训环节。一是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以实物系统、虚拟仿真系统等组成的校内实习实训中心,使之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二是强化大类人才培养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实训环节,保证和不断提高实训效果,为实验、实习和创新等奠定基础。

(2)加强实验教学。一是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要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实际,重点构建大平台、公共平台和特色平台;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加强实验课程建设,提高实验课程质量和实验效率。减少课内实验,增设独立设课的实验课,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大文类专业也要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新路子,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构建有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二是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由现在的中心管理制,向纵横结合的方式过渡,人员采用聘用制,设置级差,按等级设岗;三是打通专业实验与科研训练项目的关系;四是加强过程监控、改革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科学化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3)加强实习环节。一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依托学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建设稳定的多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架起学校与校友之间的桥梁。二是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平台建设大规模的、分步实施的综合化的校内实习基地。三是将企业的实训、高水平认证引入实习环节,实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实习与应用相结合。

(4)强化创新教育。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贯穿其中,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组织好课内外的创新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落实好校长基金项目,设立杰出校友基金,改革奖助学金发放办法,多设单项奖,鼓励学生做项目;实施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组织好学科竞赛,与企业、兄弟院校联合开展竞赛;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注重大文类的实践创新活动。

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大学生校长基金项目立项评审和结项验收工作,以校长基金项目带动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组织开展以学术活动为核心的一院一赛,以学科竞赛带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开设更多的杰出校友基金,以校友基金项目带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

4.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鼓励教师进行“启发式、互动式、质疑式”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推进探究性、反思式、互动式和案例教学等。改革考试方式方法,改进教师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和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办法,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评价标准。

(2)推行现场教学、校内外共同授课、多位教师分段讲授一门课程等教学形式,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促进校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3)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研制与教学实践,同时规范多媒体教学的管理,并将网络课件的制作与应用作为今后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之一。创造条件鼓励精品课程开设网络课堂,并将网络课程系列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

(4)推进双语教学。一方面鼓励教师不断开设新的双语教学课程,尤其是实验教学双语课程,另一方面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开设双语课程,使信息技术类、生物技术类专业及法学等专业使用双语教学的课程要达到总课程数的10%以上,其他专业达到5%以上。

(5)鼓励实践教学安排在假期实施;为适合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将第七学期课程开设为可进行自主学习的课程。

三、改革计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改革计划通过学校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立项方式实施。学校投入经费以项目申报的形式资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项目的研究与实践。

(二)充分借鉴校内外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各院(部)应广泛开展调研,了解同类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探索和实践,借鉴经验,不断总结前期校内改革试点经验,认真组织全面实施。

(三)加强项目的管理和验收。对学校立项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按照学校教学研究项目有关规定加强中期检查和结项审核,确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立项项目按期结题并形成物化成果。

(四)建立激励机制。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支持进行项目鉴定和申报教学成果奖,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使优秀的教学成果得以推广。

(本文由武汉工程大学党委宣传部、校办、教务处提供)

上一条:我校应邀参与湖北省天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 下一条:武汉大学何平安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