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一线聚焦】执着的创新者

2014年12月15日 16:39 宣传部 点击:[]

——访硕士生导师赵培教授

校报记者 朱洪波 胡璜

赵培教授出生于1981年,27岁获日本文部科学省国费奖学金留学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30岁获工学博士学位并受聘于日本学术振兴会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工作。在日本从事科研工作的5年间,作为主要成员完成日本国际超导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和日本东北大学合作项目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32岁回国后受聘成为我校“工大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教育厅有关人才计划湖北省教育厅有关人才计划学子。作为我校年轻有为的教授之一,我们慕名来到他的办公室。

科研:兴趣是最大的动力

赵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实用化技术”目前研制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喷液雾化多元共析激光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已申请国家专利。针对目前国际上常规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百米级以上高温超导带材存在的沉积速率相对偏低、超导薄膜成分控制困难、可重复性差等一系列难题,研制开发了使用激光增强的智能化喷液雾化-多元共析化学气相沉积设备,该设备使用的激光能大幅度降低原料的反应活化能从而极大程度地提高薄膜沉积速率;设备的喷液雾化-多元共析装置能精准地控制多元化合物(例如YBCO)各元素的成分比例;自主开发的智能系统控制模块及程序能实现沉积过程的全自动化操作。

截止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 Scripta Materialia, Journal of America Ceramics Society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4篇,累计影响因子47.68。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被引用次数累计186次,其中他引次数为170次,单篇文章被引用次数最高为69次。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青)一项,主持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一项。曾主持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项目1项,参与由日本东北大学与日本国际超导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合作项目5项。

他说这些成绩都要感谢当初自己做的两个决定。第一个是回国进行科学研究。当时赵教授在日本东北大学从事科研5年,已经成功完成了科研项目。那时候的他面临两个选择:是留在日本继续为他人研究还是回国做自己的项目“我选择了回国。”没有丝毫犹豫,赵教授回到了祖国,于是有了一片广阔的天空。要第二个决定是选择在武汉工程大学工作。“学校给我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让我可以自主进行科研”,赵教授面带微笑看着我们。

创新:坚持是最好的办法

拥有在日本一流大学5年的科研经验,在自己独立的实验室里,赵教授很快就开发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喷液雾化-多元共析激光化学气相沉积设备。“接下来我的工作就是进一步创新、改良”。赵教授这样总结他现在的工作:“我平时没有什么兴趣爱好,要说有就是搞科研了,我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不断提高设备的性能,这就是我最大的乐趣。我觉得创新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品质,对自己的科研成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得到更大的进步”。

来到赵教授的实验室,我们看到他研发的“智能化喷液雾化-多元共析激光化学气相沉积设备”。他讲到,设备的设计、组装都是自己一步一步琢磨出来的,需要的部分零件是自己直接设计、加工出来的。现在研发的智能化设备具有自动纠错功能,哪里有操作不当,就会响起语音提示并终止整个沉积进程。

科研需要立足于细致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勤奋和严谨对于实验者来说是必要的素质要求。赵教授身上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儿,对于实验过程中的每个发现,他总是不断地问为什么。赵教授说,“我享受我的工作,有时候甚至会在工作中忘记时间”,为了某个实验废寝忘食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有时研究遇上瓶颈,赵教授笑笑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坚持”。在科研学术的路上行走,每个学习者都必须学会坚持。“心存敬畏、如履薄冰,这是赵老师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对待学术的认真与执着感染了我。

育人:学生成功是最大的心愿

大学的课堂上,很少有老师能够短时间内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赵教授就是那为数不多的人之一。“我可以把那个班所有人的名字都记住,连名都不用点了。不点名按理来的学生会更少,相反来上赵教授课的人好几次都多出了实际人数,好多人被吸引而来”。赵教授很亲切地说到。教学中,赵教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传道授业解惑,治学严谨,求真务实,特别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赵教授把学界前沿的知识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课不仅仅只是教授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看到社会的发展,看到世界的进步,并让学生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争取做一个创新者,让社会进步。因为别样的教学理念,赵教授的课堂很受学生们的欢迎。赵教授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很多学生由开始的固定思维变得越来越开阔。其中有学生这样看待赵教授创新思维的教育,“赵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这对我们以后处理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赵老师十分有亲和力,和他相处没有任何精神压力”。

赵教授还十分关注大学生出国问题,自己本身有出国经验,在这方面赵教授积极帮助学生解答关于出国的各种问题。大力提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需要创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个人成长中所处的阶段都不同,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发现和探索”。赵教授说。“我们还有更远的路要走”。不管是在科研还是在教学方面,赵教授都一直秉承创新的理念,执着的一位创新者。

上一条:团省委、省学联调研考核我校共青团工作 下一条:我校大学生数学竞赛再创佳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