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2016年2月29日01版
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将“人民”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
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湖北结合省情,顺应民意,吹响建设“幸福湖北”的号角。
省委、省政府强调“民生决定目的”,践行“六民要旨”,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聚焦点放在惠民生上,持续念好民生“八字经”,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五大发展理念当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好比五根手指头,握紧便是一个拳头。这当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便是共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新一届党中央集体的庄严承诺,到“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为民之政;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民生关切,到“多些雪中送炭,少些锦上添花”的谆谆叮咛;从“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深情牵挂,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梦……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化为一系列落地生根的惠民政策,一道道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福祉。
在荆楚大地上,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民生是发展的落脚点”,用“幸福湖北”建设凝聚人心、集聚智慧、汇聚力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幸福湖北”,成为推进湖北科学发展、 跨越式发展的价值导向,集结成激励全省人民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奋进号角,开启了“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新征程。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湖北不辱使命,牢记“六民要旨”,念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字经,把“民生决定目的”作为“底线之底”,积极回应病有所医、少有所学、老有所依、食品安全、收入均衡、就业保障、环境治理等民众关切,不断夯实着“幸福湖北”的基础。
稳稳的幸福,温暖人心。
妥妥的发展,民生为上。
这份情怀温润民心——
民愿民盼是方向、民富民惠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
一个伟大的国家,必以其深邃的智慧增益世界、引领未来。
“天下大同,和谐小康。”大同社会,儒家经典中的社会理想,根植于中华民族内心深处。
世纪更迭,共享发展成为我党治国理政的民本指针。
习近平总书记曾动情诠释,“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曾语重心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在2013年考察湖北期间,总书记对湖北寄予厚望:“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走在前列,是湖北不辱使命、不负众望的必然担当。
逆势进位,弯道超越,湖北对共享发展有着荆楚特色的执著追求——
省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幸福湖北”的宏伟蓝图,并将“幸福湖北”作为“五个湖北”建设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契合中央“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的深刻内涵。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省委书记李鸿忠要求各级干部时刻牢记“六民要旨”: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
“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省委、省政府2014年提出的“三维纲要”,成为湖北科学发展一步到位的观念先导。
理念的力量无远弗届,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思想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执政为民的信念、为民服务的价值,始终镌刻于竞进提质的每一个足迹。
“眼睛向下”,“民生”跟着“民声”走,民生取向凝聚成一种共识,一种前进的步调——
从公交车上问民生,到回访全国最大移民集中安置区柴湖;从走进社区看养老,与大学生共话“最难就业季”,到夜访农户查扶贫,去随州抗旱送水;再到岁末年初的不打招呼暗访安全生产……省委书记李鸿忠的工作线路图,情系民生,一枝一叶,饱含深情。
从2011年起,楚山汉水间上演着一部深受农民欢迎的“三万”连续剧:5年来,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挖万塘”、“洁万家”、“惠万民”、“通万村”,已经成为访民情、办实事、解民忧、惠民生的民心工程。
2013年、2014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毅笃行,大力铲除群众反映最为强烈、阻断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四风”问题,在全省掀起一场“灵魂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