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付艳锋)6月2日,《中国教育报》第7版教改风采刊登副校长喻发全文章:《武汉工程大学:“三聚焦三发力”赋能高质量化工人才培养》。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武汉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化工为鲜明办学特色的地方行业大学,被誉为“化工高层次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学校面向“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和化工行业”,服务新发展格局,聚焦立德树人、内涵发展、体系贯通,推动思政工作、专业建设、课程资源等多维度发力,努力朝着“化工相关学科领域国内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武汉工程大学力量。
文章从新时代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立德树人、内涵发展、体系贯通三个维度聚焦,围绕人才培养的主线,从思政工作、专业建设、课程资源拓展三个主要方面持续发力、精准发力、共同发力,在特色发展上赋能高质量化工人才培养。
文章在“聚焦立德树人,在推动思政工作实起来上持续发力”方面,通过加强思想理论教育、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提升思政工作质量等重点论述,展现了学校治理体系、实践体系、育人成效的长效机制,将“虚”功做“实”,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之“魂”。
文章在“聚焦内涵发展,在推动专业建设强起来上精准发力”方面,通过优化专业建设机制、推进专业评估认证、建设一批一流专业等内涵阐述,把握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之内核。
其一,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湖北省发展需要,把握新工科建设内涵和培养逻辑,突破常规、突破约束、突破壁垒,强化变革、强化创新、强化引领,加快创新型、复合型、工程化、国际化的“新化工”人才培养,推动传统化工专业“转型升级”、“转识成智”。以“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化工与矿业工程”湖北省一流学科为龙头,结合湖北地区磷化工生产、研究在全国的优势,依托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结项优秀项目——“面向新经济的化工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实施“专业、科教、校企、中外”协同创新,促进“化工+”交叉融合,开设“化工管理班”、“化工安全班”、“智能化工班”、等实验班,擦亮“新化工”专业底色,彰显“新化工”专业特色,提升“新化工”专业成色。2019 年,“化工专业‘新工科’建设教学团队”获批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培养与发展中心”获湖北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化工专业建设与改革教学团队”获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喻发全教授获“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称号。
其二,按照“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评估要求,以标促改、以标促建、以标促强。深入总结“E+”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扩大落实卓越计划、拔尖计划、产业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优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夯实专业建设的“压舱石”。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对标国际接轨和国家专业建设标准,落实“培养体现行业需求”、“毕业对标国际标准”的专业建设目标,对学生实施完备的理论与专业教育,扎实推进化工类专业的标准化、国际化建设。同时,通过完善的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培养环节和持续的过程评价,使学生达成国际实质等效和行业认可的12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毕业生走向世界提供国际统一的通行证。
其三,积极对接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化工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湖北省发展需要,找准人才培养和化工行业需求的结合点,重点打造一批办学声誉卓著、具有行业优势、学科特色鲜明、社会广泛认可的国家级、省级化工类一流本科专业,引领带动学校专业结构优化,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2019—2020年,学校发挥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倍乘”效应,培育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等13个专业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能源化学工程、材料化学、环境工程等16个专业获“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文章在“聚焦体系贯通,在推动课程资源优起来上共同发力”方面,通过强化课程体系设计、开展课程综合改革、打造一批一流课程系列举措,筑牢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之“本”。
其一,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教育+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避免随意化、碎片化。设计“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优化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结构,提升通识课的高阶性,突出专业基础课的创新性,增加专业课的挑战度。依托“侯德榜创新实验班”,积极推行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在专业分流时选拔优秀本科生进入“化工基地班”;在培养方案中设置科研训练“菜单”,贯通本硕博课程,推动本硕博课程资源共享。
其二,用好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平台,促进课程资源“换档升级”。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课程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改革深处,课程为要。学校按照“调学时、明内容、转方式、改方法、显名师”的思路,针对化工相关行业产业转型升级诉求,引导和推动专业课程开展综合改革,在“四合”上做文章,契合学校“全面成长、追求卓越”理念,整合“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力量,融合“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统筹推进和分类施策”方法,聚合“课程协同育人、筑牢意识形态”效应,打通化工专业课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助推化工专业课程教学“变轨超车”。
其三,强化课程建设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效能。构建“国家-省-校”三级培育机制,着力打造一批五类“金课”,建设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推动课程建设优起来。
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6/02/content_59552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