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工大这十年】坚持“四个面向” 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水平显著提升

2022年11月21日 13:56 科学技术发展院 点击:[]

编者按: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迎接学校建校50周年校庆,全面深刻总结学校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办学成就、发生的重大变革,营造凝心聚力、踔厉奋发的良好氛围,特开设“工大这十年”专栏,记录武汉工程大学的十年成长和蜕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武汉工程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立足“三新一高”,坚持“四个面向”,落实“四个服务”,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攻关能力,拓宽科技服务渠道,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工大智慧”。

学校实施“科技强校”战略,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按照“基础研究上水平、应用研究上规模、成果转化见效益”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湖北省产业布局,坚持“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和化工行业”的服务面向,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主动作为,十年来,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科研平台稳步发展,科研特色凝聚突显

科研平台按照“优先发展一批、重点建设一批、着力培育一批”的思路,积极构筑科技创新平台新高地。十年来,学校科技创新平台成绩显著,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3个,总数达到76个。建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成果转化机构。构建了一批新型研发平台,其中,由湖北兴发集团牵头,武汉工程大学作为高校第一参建单位共同组建成立了湖北三峡实验室,与人福药业共建了“制药工程”联合实验室,与华为、北京中科汇联、海南金盘等共建ICT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牵头磷化工龙头企业组建了“湖北磷产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联盟”。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良好,展示了学校特色和优势,为下一步申报全国重点实验室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紧紧围绕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国防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作为省属高校首家通过装备承制单位资格现场审查,目前正在推荐注册;2020年1月获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证书; 2021年3月成立国防科技研究中心。十年来,承担军工项目合同总金额超7600万元。

学校将持续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推动现有科研平台整合,为推动我省化工产业、磷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献策发力,努力为我省建设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做出工程大学新的更大贡献。

团队建设形成格局,人才引培激发活力

学校面向国家战略、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坚持以特色体系构建为核心、平台团队建设为重点、管理机制改革为动力的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构建了以大化工学科为主线,磷矿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学科群、化工与新材料学科群、先进制造学科群、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的“一主四群多极”的学科发展格局,形成了“学科—团队—科研”相互支撑、联动开放的组织体系,组建了一批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以优秀青年学者为群体的科研团队。学校现有“矿物处理过程强化”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省部级科研团队32个,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人才是第一资源,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产业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平台为重点聚集人才,分类实施高端、中青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效率显著的人才队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积蓄赋能。2022年,张臻悦博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人才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是我校自主培养的首位“国家优青”人才。

重大项目不断突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学校通过科学谋划布局、完善激励政策和精准组织实施,积极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推动学科交叉发展,国家级项目连创新高。十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项目近50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课题)31项。学校国家自科基金在全国、全省排名稳步提升,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资助率稳居省属高校前三,国家级社科项目立项类别实现了人文社科学科全覆盖,立项数和省内排名均有所突破。学校基础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学校综合排名、“双一流”建设、博士点建设、平台建设等提供了强劲支撑。

科技奖励稳中有进,专利文章同类领先

学校按照“规划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的工作思路,认真组织各级科技奖项培育申报工作。十年来,共获批各类科技成果奖励2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行业学(协)会一等奖18项。

十年来,学校申请专利总数42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3400多件,实用新型专利830余件;授权专利239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近1500件(含国际发明专利授权8件)。在Science、Nature子刊、PNAS等国际顶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6篇,SCI等高水平论文4500篇,其中二区以上论文2300多篇,IF≥10的SCI期刊论文近200篇,TOP期刊论文1790余篇,SSCI论文86篇,CSSCI论文425篇。我校管理学院张三元教授的著作《大道不孤:中国价值的跨文化传播》被列为省委书记王蒙徽向全省干部群众重点推荐的四本好书之一。

成果转化效果显著,服务地方开创新局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衡量一所高校社会贡献与科研产出的重要标准,也是“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关键指标。十年来,学校一直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建立了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的联动机制,出台成果转化配套文件10余个,修订完善了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优化了转化流程,营造了“产出大成果、促进大转化、实现大收益”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积极与政府、企业建立多元化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体系,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创新能力提升。十年来,学校共签订校地、校企战略合作协议100余个,产出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一批成果成功实现转化。

专注于高等教育数据研究的第三方机构青塔根据2018年-2020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报告》,对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进行了汇总统计,学校位居排行榜第77位,在上榜的8所湖北高校中列第5位,3所省属高校中居第1位。2022年6月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中,学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排行中,我校以18640万元位居全国高校第95位,在汉高校第4位,省属高校第2位;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排行中,我校以3527.92万元位居全国高校第48位,在汉高校第3位,省属高校第1位。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湖北省产业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需求导向,聚焦行业和企业关键技术需求,坚持“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科技成果走进百姓家”。十年来,先后组织500余人次科研人员深入企业、乡村,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集中选派科技副总、院士专家企业行、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300余人,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乡村,精准助力企业和乡村振兴。自2016年以来,学校通过率先在省属高校试行横向代理记账服务、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提高科研服务质量等措施,促进了科研进账大幅提升。十年来,学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共签订横向技术合同近4000余项,服务各类型相关企业达两千余家,其中85%以上为省内企业,较好地服务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

十年来,学校积极落实国家和湖北省新政,按照“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和化工行业”的服务面向,进一步整合地方和企业资源,建成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依托学校“双聘院士”陈芬儿院士与人福药业共建了“制药工程”联合实验室;与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建了武汉工程大学重庆研究院;与荆门市人民政府共建了武汉工程大学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潜江市人民政府共建了武汉工程大学绿色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鄂州市鄂城区人民政府共建了武汉工程大学青天湖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枣阳市人民政府共建了武汉工程大学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与赤壁市、江夏区共建了华润乡村振兴、海洋村等研究院;与武汉化工新区管委会、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注册成立武汉化工新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与华为、百度云、北京中科汇联、海南金盘紧密合作,分别共建ICT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紧密产学研合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发扬伟大抗疫精神,坚持“四个面向”,紧紧围绕国家和湖北省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需求导向,聚焦行业和企业关键技术需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为湖北经济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条:我校两名学子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 下一条:学校举办建校50周年校庆捐赠签约仪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