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人保研,23人考研成功,“双一流”含量95%以上,百分百硕士上岸……4月19日,在武汉工程大学,记者见到了该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20级应用化学基地班的同学们。这个班全班29人全部读研,其中985高校15人,211或双一流高校13人,1人选择地方特色高校,创造了该校班级学业深造新纪录。
互帮互助的好班风
应用化学理科基地班始于2014年成立的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其目的是把对化学有浓厚兴趣、有志于在化学领域和相关方向深耕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特色培养,为化学化工领域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今年即将毕业的2020级应用化学基地班29人中,被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985高校预录取15人,被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福州大学、郑州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211或双一流高校预录取13人。
“勤奋学习、互帮互助的班风深深影响着大家。”在班主任袁华教授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基地班专属的自习室。教室里“考研见吉开榜见喜”的横幅十分醒目,同学们的课桌上,摆放着一摞摞复习资料、夹杂着写满演算过程的草稿纸,那段刻苦的复习经历仿佛回到了眼前。
“因为班上有很多考其他学校的同学,我们经常互相交流考题,你做我的题目,我做他的题目,遇到难题就互相讲解、讨论。”即将进入吉林大学攻读硕士的吴海涛,考研初试取得了439分的高分。他告诉记者,漫长考研时光里,大家披星戴月地复习是常事。令他感到温暖的是,同学之间结下了坚实的友谊,大家互帮互助,遇到不会的问题,班上的同学总能和他一起探讨。
董虹祯即将入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机化学专业,攻读他钟爱的有机化学专业。他说,考研期间,自习室和图书馆就是他的家,自习室最早5点开门,大家在这里学习,有时候过了零点,班上最后一个人才离开。
“同学们所在的自习室由学校专门开辟,这样就不用去图书馆找位置,方便同学们随时进入学习状态。”袁华告诉记者,自己的办公室就在斜对面,同学们遇到问题就来他办公室交流,从帮学生选学校,到帮助学生舒缓压力,袁华笑称自己“随叫随到”。
从择校到面试模拟,全院精心托举
“其实应该是30人上岸,因为我也上岸了。”袁华说,全员上岸其实得益于对孩子们的“精准托举”。
基地班刚成立时,袁华就告诉大家,要志存高远,未来要从事化学研究、成为一流的化学人才,就要树立更高远的目标。于是,很多同学心中都种下了读研的种子。
为了让同学们近距离了解考研过程,学院提前组织了6名学长学姐交流考研经验。为了让大家树立适合自己的考研目标,学院组织了选校择校分析会。
一开始,董虹祯的目标是浙江大学,他的课桌上贴着浙江大学的照片,以此激励自己学习。在后续的多轮交流中,班主任袁华结合学校特色,建议他报考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最后我综合了袁老师和师哥师姐的建议,以及我的研究兴趣,我决定报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很感谢大家的帮助,让我的目标越来越清晰。”董虹祯说。
大二大三,袁华鼓励基地班的同学们参与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逐个联系学术训练老师,29个同学全部落实。
“面试的时候,考官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是否有科研经历。我们在实验室熟悉了实验流程,积累科研经验,这一点在面试中特别有帮助。”董虹祯回忆,面试前学院和班上分别作了两场面试模拟会,邀请五位老师模拟真实面试全流程,“英文介绍、文献翻译、专业内容考查,我们几乎都模拟到位了。在实际面试中,看到老师对我露出了微笑,我就知道‘稳了’。”
“全员上岸最离不开的是孩子们的努力。这段全力以赴的时光,是他们告别本科生活最好的礼物。”袁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