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一线聚焦 >> 正文

吴巧云:乐当导师先行者 甘做学生引路人

2015年05月04日 15:58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点击:[]

——记我校“青年岗位能手”、“优秀班主任”、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吴巧云

通讯员 陈俊

校“青年岗位能手”、“优秀班主任”、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吴巧云副教授从教以来,以她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和卓有成效的育人方法,与学生结下了无比深厚的师生情谊,完美地扮演着“亦师亦友”的双重角色。

先行先试“导师制” 力求做到“三结合”

在学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前,吴老师就以个人的实际行动率先扮演了学生导师的角色。不仅在课堂上耐心细致地讲解专业知识,还会在课外时间跟学生分享生活经验。她经常说,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学院大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后,吴巧云老师积极响应号召,先行先试作表率。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专业的双重引导和指导。从课堂到食堂,从教室到宿舍,从校内到校外,哪里有学生的身影,哪里就有吴老师忙碌的背影。真真切切的为学生服务,点点滴滴的为学生解忧。摸爬滚打的与学生相处,消解了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亦师亦友的情谊,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在师生同行的道路上,她俯下身子倾听,扑下身子融入,走进他们的课堂,深入他们的宿舍,贴近他们的生活,体验着教学相长的快乐,收获着师生共进的幸福,努力推动和践行着本科生导师制,真正做到了”三个结合,即:教书与育人的相互结合、教师的个人提高与教育教学相互结合、课堂的共性教育与学生的个性教育相互结合。

传道授业有秘方 播撒爱心桃李香

“传道授业解惑”是每一名教师的本职操守,不仅需要有深厚的基本功知识作教学支撑,更要有恰当合理的方式方法作为传播渠道。如果要问吴老师传道授业为何深受学生喜爱,那么秘方便是因材施教和播撒爱心。吴老师既注重课堂的共性教学,也注重课外的个性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导师的课题研究中去,让学生提前了解什么是科研、怎样做科研,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关爱、帮助和指导。曾有一名毕业生,考研失利后不想找工作,跟吴老师说想继续备战考研,日后做科研。吴老师被他的求知意志和积极主动性深深打动了,立即安排他参与一个比较大的斜拉桥分析项目,进行塔柱的有限元建模及受力分析。经过科研的熏陶和实验的锻炼,那名学生迅速走出了考研失利的阴影,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自信,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

吴老师常说,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就是要实现老师对学生个体的全方位指导,激发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与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更好地定位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更快地构筑自己人生的发展平台。所以,吴老师总是乐当“导师制”的先行者,甘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她指导学生丁远泽获得2014年大学生校长基金《钢混框架基于二维性能极限状态的易损性分析》,指导学生严华申请2015年大学生校长基金《乌江特大桥索塔锚固区足尺试验方案及有限元分析》,指导所带小组所有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地震碰撞易损性的相邻结构临界间距研究》中部分数值模拟的计算。

投身教育终无悔 科研学术硕果累

有人说,教育是一项投资高、回报小的工作,劳力又劳心,学生方方面面都需要老师操心。吴老师却说,教书育人是一份神圣而又光荣的职业,需要用心呵护,用情坚守。在吴老师眼里,学生不仅仅是学生,更是像伙伴和亲人一样,共同破解知识的难题,分享求知的快乐,无怨又无悔。有人说,科研学术孤单寂寞,枯燥乏味。而吴老师却在科研创作的世界里体味到乐趣无限,韵味无穷。她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辛勤劳动的汗水,浇灌着科研创作的智慧之花,孕育出串串知识的硕果。吴老师获得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以及横向委托项目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4篇,《土木工程结构安全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吴老师说,这些科研成果,源自于教学,又高于教学,最终又会服务于教学,促进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双赢。

如果说,赞美是一笔财富的话,那么吴老师是富有的。因为她已经获得了学生的无数赞美。学生们都说,吴老师不仅人美,心灵也美。爱因斯坦说:“只有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正是本着对教育事业无怨无悔的热爱,才凝聚着吴老师对学生成长成才呕心沥血和亲力亲为的动力所在。“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成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活水浇灌桃李的绚丽。”吴老师就是这样提醒自己的,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躬行着中国的传统师道,践行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师者风范。

上一条:袁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下一条:张丹:从严治教 潜心育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