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一线聚焦 >> 正文

材料学院:强化基础研究创新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2017年04月10日 11:18 宣传部 点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治田采访实录

校报记者 贺隽 邓开巍

随着教育部《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发布,我校积极响应,在科学研发方面取得可喜进展,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绩尤为突出,碳化硅陶瓷膜技术引领国内前沿、新能源材料研究、3D打印技术屡有所获。科研进账经费不降反升,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为此,我们采访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治田教授,他与我们分享了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取得瞩目成绩背后的发展过程与经验。

校记者:刘院长您好,科研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科研能力的强弱是构成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条件,目前学院科研能力的现状如何?

刘治田:近年来,材料学院科研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以2016年为例,在基础研究方面,我院2016年SCI等收录论文60余篇,其中二区以上论文达到30余篇;知识产权工作成绩显著,获专利授权54项,约占学校所获专利数的一半;重大项目方面,获工信部重大项目1项(此项目进帐130多万元)、获湖北省科技重大专项2项;2016年我们还获得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经费首次突破1000万元;省级科研平台建设有新突破,成功申报湖北省膜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别是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由我院徐慢教授负责的碳化硅陶瓷膜项目在鄂州市成功落地,真正实现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破解了科研成果“睡大觉”的困局。此外,学院还与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了点石科学技术研究院,在校地合作上迈出一大步,扩展了学校的外部资源,有利于学院科研成果的孵化。

校记者:材料与科学工程学院科研项目屡有所获,更是涌现出了碳化硅陶瓷膜这样的优秀科研项目,这其中有什么科研经验可以分享?

刘治田:碳化硅陶瓷膜项目成功实现产业化应该说主要归功于团队自身的不懈努力。学院在服务教师科研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一是完善科研体系,以基础研究为基石,立足于基础研究,建立优秀的基础研究平台。凝炼了以膜材料、碳材料、新能源材料、3D打印、等离子体技术等为主的研究方向。组建了学院实验示范中心,建立共享平台,实行大型实验设备统一管理,提高了科研效率。强调科研工作要“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而立地呢,就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与行业痛点进行科研布局。二是完善人才体系,学院新进教师全部采用聘用制,管理中要求高,考核严。“派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鼓励与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学术机构进行研修培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际与国内知名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搭建材料学科科研平台。定期开展座谈会,了解需求,解决教师们的后顾之忧,在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鉴定等方面主动提供服务。

高温超导薄膜研究团队研发的薄膜制备计算机智能操控系统可自动、精准控制薄膜每个沉积步骤,实现了薄膜制备过程智能化操作

中国-澳大利亚“武汉-布里斯班功能高分子材料科研创新联盟”成立大会

校记者:学院现今的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如何?

刘治田:我院目前有专任教师80名,其中教授35名,副教授26名,博导15名,硕导53名;专任教师中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30%,博士化比例已达90%;教师平均年龄在42岁以下,是一支学历高、职称高、视野宽的“低龄化”队伍,充满朝气与活力。

校记者:在“十三五”期间学院对于进一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有什么计划与目标么?

刘治田:中青年教师是学院科研工作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对青年学术骨干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一直是我院的重点工作。学院采取引进来、派出去、压担子、卸包袱、传帮带、共发展等多种形式开展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引导新进教师做好个人发展规划,同时创造条件,为教师成长营造适宜的空间。一是改善科技资源的配置模式,打破学科、学院之间的专业壁垒,打造多专业融合的科研团队,并鼓励不同专业的互相交流,形成一支规模合理、科研为主的专职科研队伍。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科技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完善教师的科研成果奖励体系,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广大教师的科技创新潜能。

校记者:就目前的进度而言,学院在科研工作与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有什么具体规划么?

刘治田:总体思路是进一步凝炼学术研究方向,突出重点、整合优势、打造特色,做强队伍,做高水平,使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到渠成。

在科研工作上,学院将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调整奖励政策等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凝炼重点研究方向,紧跟学术前沿和国家、区域发展需求;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升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坚持科技创新与平台建设有机结合,围绕学院学科布局来进行教师聘用、科研资源配置;形成特色科研团队,探索以团队为单位的队伍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举办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及高层次学术论坛,建立宽松自由的学术交流环境和互利共赢的成果分享机制,提升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在一定的产业化与科研成果积累下,学院将改变以往的科研管理模式,主动出击,了解企业需求,从而与老师的科研成果进行对接;探索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机制,把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使科研成果更好的向产业化过渡。

采访虽然结束,可科研的步伐依旧奋力向前。刘院长的一席话展现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科研现状,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技术化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过渡的战斗中连战连捷,祝我校科研水平屡破新高。

上一条:成轶:心系学子 情寄校园 下一条:教学信息中心:恪尽职守 润物无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