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一线聚焦 >> 正文

科研一线|袁军教授团队成功研发“环境友好型”新冠消毒液

2023年01月16日 16:18 宣传部(新闻中心) 点击:[]

“有淡淡的香味,既能消毒,味道又令人愉悦,还安全不刺激。”近日,武汉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袁军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冠消毒液受到主流媒体关注,湖北日报客户端、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争相报道。

相比较酒精、84消毒液,安全无刺激

正值春运高峰期,关于各类消毒用品能否带上高铁、动车、火车的话题备受热议。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媒体也陆续发文科普,根据国家铁路局、公安部发布的“关于公布《铁路旅客禁止、限制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的公告”第一条“禁止托运和随身携带的物品”第四款“易燃易爆物品”中明确将“酒精”列入禁止目录。另外,以氯酸钠为主的84消毒液具有刺激性气味,也无法在安检中通过。

易燃易爆、具有刺激性……这些消毒液的痛点问题在袁军心里埋下了种子。近期,这位武汉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带领团队与湖北一家卫生材料企业合作,历经一年成功研发出一种以过氧化氢为主原料的HS56消毒液,解决了易燃易爆和刺激性等问题,并在湖北已实现产业化。

e58cd31000e20551c92963600733cf4

安全稳定、对人无害、环境友好是袁军教授团队的研发初衷。“可以带上高铁,可以喷在口罩上,可以在人群中进行空间消毒。”袁军教授将其研发的消毒液定义为“目前唯一的一种安全的空间消毒产品”,不仅可以对物表进行消毒,又可对空气进行消毒,可在汽车、高铁、办公室、教室、礼堂、卧室等人居环境使用。

“我们研发的消毒液与酒精消毒液比较,没有易燃的风险;与84消毒液比较对呼吸道没有刺激性、对物表没有腐蚀性,是一款环境友好型产品。”团队成员陈斯准说。研发项目成功转化为HS65消毒液产品,弥补了安全的空间消毒产品的市场空白。

d601369837936b46f98dabf8a2cf08a

解决了过氧化氢在消毒领域的应用缺陷

据袁军介绍,过氧化氢是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消毒原料目录中收载的一种消毒原料。其水溶液俗称“双氧水”,适用于医用伤口消毒,食品消毒和环境消毒。3%的双氧水通过其强氧化作用发挥灭菌作用,最终分解为氧气和水,对环境没有污染,没有残留。但由于双氧水有较强的氧化性等原因,擦拭到人体伤口创面会有较强的灼烧感和腐蚀性。而且,由于过氧化氢过于活跃,快速分解释放氧气不仅能助燃,还容易失去效果,不易保存。

针对过氧化氢在消毒领域的应用缺陷,袁军教授团队研发了一种由药用级稳定剂、缓释剂、络合剂、酸碱调节剂和皮肤调理剂组成过氧化氢协同剂(专利申请号为202211530857.5)。

协同剂是药学名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伍应用具有增强效应的作用,这些药物互为协同剂。此协同剂既能有效抑制过氧化氢的分解,解决了过氧化氢的储存稳定性问题,又消除了过氧化氢对皮肤的刺激性和腐蚀性问题。

83ce9e3e90f99fae2790ee8a059bb38

不仅如此,HS65消毒液实现了对人体无毒无害。经湖北省普林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检测:该消毒液对雌雄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吸入毒性属实际无毒;对新西兰兔的一次完整性皮肤刺激性强度属无刺激性;对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未呈现致微核作用。

285c0716c99c005539c246a6f97b030

在解决储存稳定性、腐蚀性、危害性等问题的同时,团队也着手研究对新冠病毒(原始株)的最低消杀浓度。历经数次实验的坚持,来自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检测报告显示,此消毒液对新冠病毒(原始株)、甲型流感病毒(H1N1)和肠道病毒71型完全灭活。

073f7c70258c7bb97786cf98cc6e819

刺激性实验留“白痂”研究背后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高浓度的过氧化氢会对皮肤和粘膜产生刺激性灼伤,会形成疼痛的“白痂”。不少团队成员的手上都留下过白痂,因为皮肤刺激性实验必须由实验者亲自体验。“刺激性实验没有规范的评价标准,必须由实验者自己进行感官体验才能去描述它。”袁军介绍道,而且实验结果往往是要做到在高浓度状态下没有刺激性,低浓度含量的产品才能达标。在实验前,他们也要经过重重难关,从药物辅料中去筛选一些对皮肤有亲和性的物质,且要确保这些物质和过氧化氢的反应是稳定的。

“我们做成果转化都是从市场端来推动研发,根据社会需求去服务社会发展。”袁军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他的座右铭,他觉得做科学研究和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是一样的道理,要关注考虑细微之处,深入探究到事物规律背后的背后,追求最合理中道的结果。

   

【专家介绍】

武汉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教授。1989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化学系,1992年7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获物理化学硕士学位。湖北省循环经济产业评审专家,国家863涂料领域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环保新技术及先进环保装备。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团队介绍】

武汉工程大学绿色化工和环保新材料创新团队是由我校化学、化工专业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组成的一支年富力强的研发队伍,以所属武汉工程大学的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为研发平台,借助高校丰富的信息资源,联合高素质的研发人员队伍和强大的分析测试资源平台,在新材料开发、新型催化剂设计、流动化学新工艺和固液废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等研究方向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应用。团队在基础应用研究上,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资助,申请并授权专利多项,在国际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上百篇。近年来团队凭借自身雄厚的技术优势与多家公司企业开展合作,主持开发并已实现产业化项目多项,累计销售额超过上亿元人民币。

983b42d7967f61249512066ab37b7aa

   

采写:姚一琳

上一条:张华丽团队:“百变”磷石膏,赋能长江大保护 下一条:刘子茹:保研清华,一场与自己的较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