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文化活动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踏上利川探访之路

    作者:张悦悦 陈晓雨 贺新芳 张肖薇   资料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18   浏览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 张悦悦 陈晓雨 贺新芳 张肖薇)7月,马克思主义学院两支实践团分别深入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齐跃桥村、利川市文斗镇,开展实践活动。

    7月8日至1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田野笃行”实践团在贺新芳、杨铭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利川市汪营镇齐跃桥村,运用实地走访、座谈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探寻这座村庄从“工业老镇”到“文旅新镇”的蝶变密码。

    13006B

    实践团成员特意来到涧山民宿体验非遗扎染项目,学习扎结、染色等传统技艺,亲手制作了扎染作品。同时,实践团还向民宿经营者和游客发放问卷50余份,聚焦民宿经营现状、市场表现、服务能力等,摸清齐跃桥村文旅发展的潜力、问题根源及优化方向。

    实践团成员走进锦绣山庄利川市消费扶贫专馆,与主播携手开展助农直播活动。实践团成员还主动加入到村民河道、街道清理的队伍中,用双手为村庄的整洁美丽出一份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田野笃行”实践团的成员们在齐跃桥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是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实践课。

    7月13日至16日,学院“籽籽同心”实践队一行8人深入利川市文斗镇,开展“籽籽同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四天时间里,实践队员用双脚探索非遗的前世今生,在田间地头开展生动宣讲,面对面学习乡村治理的实践经验。

    13日,利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学习者”。实践队员们用手掌拍打身体,学习用手掌击打身体部位发出有节奏响声的非遗舞蹈——“肉连响”。走进利川市非遗展示馆,实践队员们穿梭于形式多样的非遗展品中,学习、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基因。队员们结合新媒体传播特点,策划了“记录非遗”小视频和新闻稿,让肉连响,灯歌等传统艺术在社交平台传播。

    在利川市文斗镇安山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的空地,实践队员以利川本地的土司文化为引线,进行一场关于“籽籽同心·共筑中华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讲。之后,实践队先后到达文斗镇金龙村和堰塘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多民族互嵌式乡村治理”开展调研。

    “籽籽同心”实践队从非遗鼓点到茶园绿浪,把思政课搬进社区和田间地头,在“肉连响”的节奏里触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实践队员们把青春方案、短视频和宣讲课堂留在乡村,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定信仰带回校园,用持续的学习、传播与行动让“籽籽同心”的青春誓言在更广阔的天地生根发芽。(审稿 刘卫民 蔡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