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罗清芸)7月流火,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云池街道福善场村迎来了一群特殊访客。30余名青少年学生与家长,在猇亭区委统战部、猇亭区红十字会、武汉工程大学光能使者志愿服务队、宜昌市三峡青年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组织引领下,踏上一场融合田野调查、科学实验与文化寻根的生态探索之旅。这场持续五年的绿色约定,正以日益创新的形式,在长江之畔播撒着生态文明的火种。

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罗清芸示意大家观察水边的植物和砂石:“看这些植物和河床的砂石,它们在默默地为我们的饮水安全做什么?”在福善场村纵横交错的生态沟渠旁,孩子们俯身观察着水生植物根系,触摸着砂石过滤层。罗清芸以眼前活水为案例,剖析水源涵养林如何拦截泥沙、微生物如何分解污染物,更揭示了水源地与城市饮水安全的血脉联系。

在村会议室,武汉工程大学光能使者志愿服务队队长借助生动的示意图,为学生们详细讲解污水从小区、工厂排出,历经格栅拦截、曝气沉砂、生物处理等多道工序,最终“变身”为可回收利用清水的全过程。志愿者从长江的源头——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讲起,追溯这条世界第三长河奔流万里、最终汇入东海的壮阔历程;从良渚玉器上镌刻的水波纹饰中解读先民对河流的敬畏,串联起三峡工程展现的现代治水智慧与生态平衡之道。

“砂石拦截大颗粒,活性炭吸附小杂质,比比哪组滤出的水最清澈!”孩子们麻利地设计滤柱,小心翼翼倒入浑浊的污水;一旁的家长专注地调试着自己的过滤装置。“哇!我们组的更清!”“快看这边的效果!”热烈的讨论声充满了整个活动现场。家长深有感触地谈到,这次活动不仅增进了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还看到了孩子在科学探索方面的潜力,作为家长,应当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给予他们支持与陪伴。


武汉工程大学将与福善场村继续紧密携手,持续开展水源地保护项目,依托村内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开发更多生动有趣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环保意识。(审稿 陈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