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大武汉客户端】湖北首届磷石膏综合利用研讨会在汉成功召开,聚焦磷石膏综合治理,推动硫酸钙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5-10-28   浏览次数: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27日讯(通讯员王潇峰)10月25日至26日,第九届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暨湖北省第一届磷石膏综合利用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本届研讨会由生态环境部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武汉工程大学、建筑材料行业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3家单位主办,由一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生态环保有限公司、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长江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石膏建材分会、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硫酸钙分会等6家单位承办,由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湖北省三峡实验室、湖北宜化集团、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等16家单位协办。

    研讨会上,武汉工程大学校长张彦铎首先发表欢迎辞,对出席活动的各位领导与专家表示诚挚欢迎。随后,多位嘉宾围绕政策导向、行业趋势、技术创新等方面依次发表讲话,包括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原材料工业处负责人,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石膏建材分会理事长徐洛屹,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主任张英健,以及中国无机盐协会秘书长问立宁。

    磷石膏作为磷化工产业的主要副产物,长期面临堆存量大、环境风险高、资源化利用难等难题。会议以“聚焦磷石膏综合治理,推动硫酸钙产业发展”为主题,旨在破解其环境压力与资源浪费困境,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产学研用协同发力,破解治理难题

    会上,来自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湖北省知识产权局、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磷石膏的处理技术、工程应用与市场前景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生态环境部政策法规司、生态保护司原司长彭近新强调,应借鉴国际经验,强化创新激励,拓展磷石膏在建材、农业、环保等领域的高效应用场景。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石膏建材分会秘书长杨再银指出,当前工业副产石膏利用面临“技术碎片化、标准滞后化、产品低端化”挑战,需依靠“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发力,推动全链条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

    武汉工程大学科发院副院长、湖北省长江磷石膏研究院院长张华丽指出,实现跨越的核心在于突破“磷石膏本质安全”瓶颈,通过“技术集成”与“产业耦合”构建新价值链,实现“磷石膏规模化安全消纳”“磷石膏高质化提值利用”的技术路径。

    与会专家就磷石膏综合利用的关键路径达成共识:湖北省生态环保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功新指出,需构建“技术+资本+市场”三位一体模式,破解产业培育瓶颈。技术层面,福建师范大学钱庆荣教授提出将其转型为“绿色功能性填料”;贵州大学陈前林教授介绍了绿色转晶制备高附加值无水石膏的技术;昆明理工大学何宾宾教授则倡导“以废治废”新范式,将其转化为环境功能材料。

    平台共建、成果共享,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会议期间,主办方通过共建研发平台、共组专家团队、共推示范项目,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专题分会场与重大项目研讨会促进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衔接。

    企业代表一致认为,只有通过“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才能突破处理成本高、标准不统一、市场接受度低等障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

    务实创新,为产业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

    本次会议不仅是技术交流平台,更是推动政策链、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实践载体。下一步,将加快构建磷石膏综合利用标准体系,推动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线建设,引导资本与市场双向赋能,助力磷化工产业向绿色、循环、高端化转型。

    一位与会专家表示:“我们不仅要解决存量磷石膏的治理问题,更要前瞻布局硫酸钙新材料产业链,把‘废料’变成‘原料’,把‘负担’转化为‘资源’。”此次会议标志着我国在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方面迈出更加务实而创新的一步,为湖北省乃至长江经济带的磷石膏治理与绿色产业发展探索出更多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