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听Ta说 - 正文

    古双喜:为党育人赓续初心,为国育才担负使命

    资料来源:人事处    发布时间:2021-11-18   浏览次数:

    化工与制药学院 古双喜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党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依旧呈现出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作为一名高校党员教师,我为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反复强调教育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为我们高校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今年是我从教以来的第10个年头。回顾过去,作为一名教师,在这近十年里,我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值此建党百年之际,我将从教近十年来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浅薄体会简要总结如下。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学校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有主人翁的精神,以校为家,不忘初心,主动担负教书育人的使命。“以校为家”是一种责任意识,也是一种大爱。以校为家,不是不要家,而是说要把学校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把学校当成家,那么学生和同事便如同自己的家人一般;为学校和学生发展所做的一切努力就如同为了家和家人所做的努力。从教以来,我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早晨,来到学校迎接清晨的朝阳;深夜,作别校园的灯光,总感觉特别温暖。我很确信,这就是家的感觉。工作日我除了出差每天都在学校;无论是周末,还是寒暑假,我也总是喜欢来到学校办公室,或看看文献,或给学生改改论文,或整理学科和专业相关的一些材料,每天都觉得非常充实。即便有的时候有事提前回家了,在家里也多半是在忙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等与学校相关的事情。我相信,学校的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比我做得更好,值得我学习。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生是学校生存之本,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发展之本。只有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育人理念,教育才有发展之不竭动力。在教师的工作中,培养学生是头等大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老师的一个指导可能让学生有了努力的方向,一句鼓励可能让学生备受鼓舞,一席谈心可能将学生从歧途拉回正轨,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和改变孩子们的一生。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宝;在孩子们考上大学后,家长就把孩子完全交给了学校,这是对学校莫大的信任。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辜负家长们的信任。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觉得很庆幸,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看到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毕业,我觉得很值得,很充实,很欣慰。一有空余时间,我首先会去修改学生的论文,或者修改他们的项目申请书和参赛作品。自己多发一篇论文少发一篇论文并不重要,但是对学生而言,多一篇论文学生可能就能申请到攻读博士生的资格,多一个竞赛获奖或许就具有更强的保研或考研竞争力,这些或许会影响他们一生。修改学生论文比自己写论文要费时得多,但是我不愿意帮学生写论文,而愿意帮他们修改论文。在学生撰写拟发表论文和完成毕业论文阶段,我一般会在学生完成初稿后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坐在学生身边和学生一起一句一句的阅读和修改论文。不仅如此,我还要给他们讲解为什么要这么修改,我相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能有些人不理解,我们课题组除了SCI论文,还投稿了不少中文论文、会议论文或墙报,这些在职称评审体系和考核体系里面是不加分的,或者说“无关紧要”的。但是,我认为学生不能只学会做实验而不会分析、总结、写作和表达,如果这样那就成了操作工;除了实验技能之外,文献查阅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凝练课题和转化应用的能力等,都很重要,这些都是学生以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教育不能功利化。不能抱着什么对自己的发展有利就去做什么的心态去开展工作,而应该坚守以生为本;什么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有利,就一定要坚持去做,这样才是坚守了育人的初心,回归了教育的本质。

    习近平于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在人们心中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乐于奉献,甘为人梯,永远消耗自己,照亮别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在2500多前的教育思想,它深深地影响着后世。“有教无类”最初主要是指让平民子弟也有机会入学接受教育;在新的时代,它又具有新的内涵:只要有学习意愿的人都应该得到教育的机会,不应被区别对待,更不能被歧视。“因材施教”则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所长,弥补学生不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是永不过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我们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教育水平差距甚大,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素质都有显著差异。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一视同仁,不能歧视甚至放弃基础差的学生,相反应该重点关注和帮助他们。以研究生培养为例,一些老师认为本科来自二本学校的研究生基础差,智力水平差,因此对他们不报大的期望,能够其顺利毕业就很不错了。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我课题组之前招收过多名来自二本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能在相对较差的学习氛围中脱颖而出考上研究生,学习态度一般都还是积极上进的。而我最看重的恰恰就是态度,我认为态度往往能决定最后到达的高度。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能做到“有教无类”并“因材施教”,他们一样都可以成长为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后,除了学习实验技能之外,我会教他们查阅文献,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制订计划提高中文和英文专业写作水平,并鼓励他们抓住各种机会锻炼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撰写中英文研究论文、综述、会议论文和制作会议墙报等。我组里已经毕业的本科来自二本院校的四名研究生工作都做得很漂亮,其中三名研究生硕士期间均在药物化学类权威期刊发表了两篇SCI论文(因活性测试依赖于合作单位,故药化方向发表论文相对较难较慢),能力很全面,其硕士学位论文都被评为了“武汉工程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刚毕业的符世玮同学则成功获得了美国三所高校的博士生全额奖学金,目前已抵达美国University of Miami攻读博士学位。在这些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不歧视学生背景也不降低培养要求,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指导和建议。符世玮同学在申请海外高校的过程中,无论何时我的邮箱里收到了对方发过来的Recommendation Request,我总能在当晚完成在线推荐,哪怕是填写到凌晨,我也一定要帮学生完成推荐,不然总感觉睡得不踏实。看到这些入学时自称“科研小白”的学生们在毕业时一个比一个优秀和自信,我觉得非常欣慰。

    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以校为家,以生为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此外,我认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都统一于育人。教学可以促进科研,科研可以反哺教学;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主题征文比赛一等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