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一线聚焦 - 正文

    徐奕菲:是她,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9-18   浏览次数:

    新闻中心 学生记者王炼

    法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2021级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徐奕菲作为第一作者,“1+X”导师田嘉莉副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发表论文“The impact and mechanism analysis of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on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pollution mitiga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Environmental Research》为JCR Q1、中科院二区Top期刊,最新影响因子7.7,研究领域覆盖环境经济、环境管理、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等方面,是学术界公认的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

    该论文基于2004-2021年全国25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DID模型评估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CDM项目能显著促进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能源利用效率、技术创新和能源转型为CDM促进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主要机制路径。

    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关键路径,为我国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完善国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提供了宝贵的政策启示。

    徐奕菲以第一负责人身份曾在“正大杯”全国大学生市场调研与分析大赛、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与学术创意大赛等教育部A类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主持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曾多次获得校级综合奖学金以及校级“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

    从2023年9月开始准备一直到今年,徐奕菲跟随课题组导师的研究方向对节污减排课题进行长达一年的研究。

    写论文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研究的前期,因为数据准备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导致在数据搜集和实验等方面出现了问题,花费的时间不得不延长,前面两个月的准备付诸东流。

    但她没有放弃,选择给自己一段时间来缓解后,11月的时候再从零开始,不断通过处理数据和换算,朝着研究方向前进,最终完成了论文。

    “当时心里也想过放弃,不过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之后,最终还是慢慢找到方向、再重新步入正轨。前期的过程虽然曲折,但探索的过程还是让我积累了经验,也提前接触到了很多后期需要的方法和研究数据,这使我更加谨慎地对待研究。”

    课题研究的时间是漫长且有些枯燥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学业,徐奕菲平衡的方法就是“长期坚持,每天推进”。

    从上午8点到下午5点半是上课时间,从晚上7点到11点是写论文的时间,徐奕菲将自己一天的时间轴充分规划,每一天都有每一步的脚印。

    这中间当然也少不了导师的体贴和关怀,“刚开始入学的时候就给我安排了导师,大学四年导师给予全过程指导。”在导师的带领下,她在大一大二逐渐完成铺垫性的研究工作,如与老师计算指标、搜集文献等,这些铺垫性工作为她后来的论文写作打下了基础。

    “当初每天的研究时间不够时,还是田嘉莉导师特意在她的办公室里面给我留了一个工位,让我跟着研究生师兄师姐们一起安心学习,有时下课后就直接来办公室继续研究课题,有什么问题也更加方便及时沟通。”回想起老师们和师兄师姐们的关照,徐奕菲现在仍将那份感动牢记在心里。

    对于同样想要进行论文课题的研究的同学,徐奕菲贴心的分享了一条秘诀——多听、多看、多想、多做。

    “多听”,即多虚心听取意见,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老师的指导可以帮助我们通往捷径,少走弯路。

    “多看”,即多看文献,文献分中文和英文两版,先去搜集该领域中文文献阅读,理解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学习需要的研究方法,形成自己的思路,而英文文献往往较为简洁,可通过阅读相关英文文献构建框架和构思。

    “多想”,即对看过的文献进行思考,通过记录的笔记来作为课题的支撑,让文件成为参考来源,对自己论文的不足之处进行拓展和补充。

    最后一点“多做”为重中之重,需将观点落到实处,主要体现在做笔记和思维导图、对论文框架的仿写、对不了解知识的学习等,培养自己灵活运用软件进行实践的能力。

    该论文的发表是“1+X”全程导师制的又一新佳绩。法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自2005年开始尝试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发展形成“1+X”全程导师制,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1”名班导师和“X”名专业导师,导师对学生实行四年不断线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指导。依托于“1+X”全程导师制育人模式,学院形成了一系列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建立起教师与学生间的新型师生关系,全面提高了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

    该成果是“本硕协同”育人机制的首篇学术论文成果,探索以学科为基础单位的矩阵化管理模式,搭建自由、开放、合作的学术科研共同体,引导本硕学生共同参与科研项目、学科专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探讨学科前沿进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

    该成果是校级科研平台资源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研究中心指导本硕学生的重要成果。近年来,该团队师生在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在资源环境经济领域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