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秩芳华,筚路蓝缕弦歌不辍;工大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2022年11月,武汉工程大学迎来50周年校庆。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是高校今后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的基本遵循。
武汉工程大学实施“质量强校、人才强校、科技强校、特色强校、创新强校、文化强校”战略,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水平,为湖北和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科技支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国家战略人才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迭代速度加快,要求行业院校面向科技创新前沿、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积极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继续发挥为行业输送人才的主渠道作用。
近年来,学校实施质量强校战略,坚持树立“全面成才、追求卓越”的培养理念,不断深化“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2019年,学校印发《武汉工程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形成具有工程大学特色的育人格局。
学校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基础扎实、知识宽广,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深入总结“双专业一体化”模式、创新人才项目的培养质量和效果,扩大落实卓越计划、拔尖计划、产业计划等工程化人才培养项目,扎实推进“专业+管理”“专业教育+国际执业培训”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建设“化育天工”特色教学文化,实施中外、校政、校校、校企、科教、专业“六元协同”,将教学文化铸魂新工科,实施新工科与新文科交叉融合。
5年来,学校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际奖项10项,国家级奖项232项、省部级奖项593项。本科生就业率达96%,每年到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企业等知名公司就业的比例约占就业人数70%,毕业生升学率超30%。50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20万余名毕业生,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以湖北省化工、医药行业为例,在产值1亿元以上的80余家大中型化工、医药单位中,近70%的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学校校友,被誉为“化工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引进科技创新人才 优化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应该既有理论又重实践,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在行业里“接地气、有底气”,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培养出一批批动手能力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
一直以来,武汉工程大学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保证师资队伍稳步增长的基础上,狠抓师资队伍内涵建设,在师资队伍结构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校庆前夕,学校人才建设迎来历史性突破: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人才项目,资助经费200万元;兴发矿业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池汝安教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2022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分别有6位和25位来自武汉工程大学的学者入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学校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国家和湖北省的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和政策,进一步完善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了专项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等一批国家杰出人才。
此外,学校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并为他们提供坚实的发展平台和广阔的成长空间。以学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为例,“十三五”期间,青年项目占国家自科基金总项目数的比例分别为69.57%、77.50%、76.74%、62.50%和56.82%,青年教师正成长为学校的科研骨干和中坚力量。
重大项目取得突破 科技实力稳步提升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武汉工程大学作为中南地区唯一的原化工部直属高校,一直坚持面向行业、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不断强化行业办学特色,有力地推动了化工及相关行业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现有1所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情报信息、分析测试多功能于一体的研究设计院,1个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湖北三峡实验室,1个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部委级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70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技术中心(基地)。其中,学校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武汉化工新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是武汉市唯一设在省属高校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初步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支撑有效的科研平台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校积极与政府、企业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研发实体等产学研利益共同体,构建多元化校市、校企合作体系,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创新能力提升,聚焦行业和企业关键技术需求,着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其中,一批标志性成果成功转化:
磷资源高效利用相关团队在低品位胶磷矿高效绿色利用技术方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相关技术已在兴发集团、宜化集团、祥云集团、云南磷化等国家磷化工骨干企业得到应用,带动就业人口超过10万人,经济效益达100亿元。
膜科学与技术团队经过近10年的持续研发,实现了碳化硅陶瓷膜制备成套技术的创新突破,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团队以8项专利技术作价2128万元入股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强化“化育天工”特色 集中优势引领发展
坚持“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和化工行业”的服务面向,学校以“大化工”为主线,建立“一主引领、四轮驱动、多极协同、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新格局。
学校不断强化行业办学特色和学科交叉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先天优势,聚焦行业关键技术,聚合行业特色学科和相关学科,在磷资源高效利用、化工新材料、能源化工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成为驱动地域现代化工和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引擎。
当前,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化工与矿业工程获批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获批工业工程自设博士点二级学科,获批硕士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新增法律硕士、会计硕士和金融硕士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大文科”学院实现一级学科硕士点全覆盖,构建了完整的工科类专业硕士培养体系。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分别入选ESI全球排名前1%。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化学工程与技术评估结果为B+,省属高校排名前3名的学科6个,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中期评估结果为优秀。形成以大化工为主线,磷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化工新材料、先进制造和人文社会科学四大学科群及学科增长极为依托的学科建设格局。
围绕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和区域发展战略,武汉工程大学瞄准湖北省万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发挥办学和学科特色优势,与武汉市、鄂州市、荆门市、黄冈市、潜江市等地市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行业和企业关键技术需求,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未来,学校将瞄准现代化工及能源、现代农业、光芯屏端网、大健康、先进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聚焦行业和企业关键技术需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探索创新发展路径 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学校推进制度创新,发挥制度驱动与牵引作用,激发全体师生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完善《武汉工程大学章程》,推进以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全面实施二级单位目标管理与考核,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不断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教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大大提升;加强校务公开,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共青团在学校民主治理过程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高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推进管理服务出新,打造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规范管理流程,提升工作效率。聚焦数智校园,学校梳理服务流程,整合各业务系统功能,构建多终端同步、跨部门、一站式、个性化的线上综合服务大厅,推动信息化体系和智慧校园建设;加快实施数据治理和共享工作,简化师生办事流程,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加强数据资源实时共享和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推动大数据在学校治理领域的应用创新。
学校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创新思维迸发、创新成果涌现的发展环境。近年来,学校大力完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制定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学术学位评价重点突出知识理论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专业学位评价重点突出应用导向及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把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学术诚信、社会服务等作为重要内容构建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修订研究生毕业、学位授予标准,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强化文化育人功能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与职责。
学校大力实施“文化强校”战略,努力营造 “以学为宗、以师为主、以生为本、以创为能、以和为贵、以校为荣”的办学氛围,赋能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生活。校园文化建设以涵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目标,聚焦价值引领塑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传承弘扬工大精神,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增强师生文化自信。
学校积极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省重点马院建设和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积极开展校史宣传和爱校、荣校教育,注重校园文化传承。建设校史馆、升级档案馆,编写《武汉工程大学年鉴》;开展“一院一品”“一月一主题”特色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创建,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校友文化培育。
化育天下,立德树人,文化铸魂,硕果累累。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高校教育新闻宣传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湖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等荣誉称号。
张三元教授文化专著《大道不孤:中国价值的跨文化传播》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被列入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向全省干部群众重点推荐的书单;《加油中国》省级一流本科公开课程陆续开讲,广受好评……校园内涌现出了“最美大学生”刘耀东、全国优秀大学生许志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贾鑫等一批先进学子典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朝着全面建成化工及相关学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行,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数 说
● 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分别入选ESI全球排名前1%
● 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2022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分别有6位和25位
● 牵头与兴发集团共建湖北三峡实验室
● 本科生刘耀东荣获2021年度“最美大学生”
【湖北日报】武汉工程大学:实施“六个强校”战略 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