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科技厅、武汉市科技局、宜昌市猇亭区人民政府、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局、武汉工程大学等有关单位和负责人,以及湖北万润科技、贵州磷化集团、湖北宜化、湖北兴发、武汉葛化等科技型企业、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等负责人,学校职能部门、部分学院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媒体代表等200余人出席本次活动。
学校与6家单位签约,转化金额达4000余万元
签约仪式上,武汉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院长与宜昌猇亭区签署了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并分别与武汉葛化集团有限公司和湖北金泉新材料有限公司2家单位签署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
在成果转化项目签约环节,学校分别与武汉新硅科技潜江有限公司、武汉浩元新能源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签署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转化金额达4000余万元。其中,武汉工程大学赵培教授团队研发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碳化硅单晶的工艺及配套设备项目以2300万元成功转化至武汉新硅科技潜江有限公司。
涂善东院士围绕《发展洁净能源化工,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主题作了主旨报告。他从能源何以得到应用、氢能利用的本质安全储运工艺、积极有序实现氢能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讲述,并提出优先发展洁净碳氢经济与装备,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活动现场,贵州磷化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郭亮亮主讲《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全组分回收技术》,武汉大学王瑶教授结合团队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主讲《高性能、长寿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池构筑》,湖南氢能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秘书长、株洲校友会秘书长王宏伟主讲《双碳背景下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现状及趋势浅析》,武汉工程大学姜兴茂教授主讲《高性能纳米功能材料的创新设计和应用研究》。四位主讲嘉宾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地讲解了新能源、新材料及相关领域产业发展前景,令人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围绕场景来创新,政府助力新材料产业化
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指出,本次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部署要求,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近年来,武汉工程大学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湖北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希望能围绕新能源科技革命、新材料技术发展等前沿话题展开深入探讨,进行思想碰撞,携手共商新能源新材料发展大计,结出产业转化的累累硕果,助力湖北加快在新能源新材料赛道的积极布局,加速导入高端资源要素推动新能源新材料重要项目落地见效。他表示,省科技厅将持续在新能源、新材料基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资源共享、重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布局,优先支持,全力做好服务。
武汉工程大学介绍,近年来,学校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学科建设,构建了以“大化工”为内核的“一主四群”学科体系,积极与省内外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企事业单位开展了横向产学研合作,签订横向技术合同300余项,转化科技成果60余项,促成技术交易金额达4000余万元。学校连续2年(2020年、2021年)成功入围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学校在新能源新材料创新领域探索了校地共建新路径,开启了校地合作新模式,共建了潜江、枣阳产业研究院;探索加入了“长株潭”氢能源产业联盟会员单位;新增获批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挥学校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新材料是武汉市“965产业”的九大支柱之一,新材料和新能源是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对提升产业能级,维护产业发展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武汉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称,武汉工程大学等一批地方院校为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次活动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是政产学研用的典型案例,市科技局将不断研究科技创新规律,探索科技创新机制,超前谋划、提早行动,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梳理构建武汉市创新链,为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武汉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宜昌猇亭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精细化工及新材料、汽车及高端装备、合成生物、新能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是该区四大主导优势产业。“希望通过此次战略合作签约进一步提升与武汉工程大学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全面建立校地战略联盟关系,同时也表态将为各位专家学者和企业提供最大支持,创造最好条件,营造最优环境,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本次活动由湖北省科技厅和武汉市科技局指导,武汉工程大学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局联合主办,武汉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和武汉工大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承办,湖北技术交易所、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湖北三峡实验室、武汉化工新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大力支持。
(通讯员项勤 郭洪伟 长江日报记者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