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一线聚焦 >> 正文

回顾“十三五”:科研这5年

2020年10月30日 10:23 科发院 点击:[]

精准施策 主动作为

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学校按照“基础研究上水平、应用研究上规模、成果转化见效益”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湖北省产业布局,坚持“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和化工行业”的服务面向,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主动作为,学校科研工作取得全面进步,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5年来,国家级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通过科学谋划布局、完善激励政策和精准组织实施,学校国家级项目连创新高。截止目前,“十三五”期间获批国家级项目216项,较“十二五”增加63项,增幅达41.2%。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课题)17项,实现历史性突破;第一单位获批的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双双实现零突破;学校国家自科基金在全国、全省排名稳步提升,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资助率稳居省属高校前三。主持和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取得重大进展,主持项目1项、课题3项。学校基础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学校综合排名、“双一流”建设、博士点建设、平台建设等提供了强劲支撑。

5年来,科技平台进一步提升

按照“优先发展一批、重点建设一批、着力培育一批”的思路,突出抓好科研平台建设,积极构筑科技创新平台新高地。“十三五”期间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8个,总数达63个。建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成果转化机构,构建一批新型研发平台。其中与人福药业共建了“制药工程”联合实验室,与长寿共建了武汉工程大学重庆研究院;与华为、北京中科汇联、海南金盘等共建ICT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牵头磷化工龙头企业组建了“湖北磷产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联盟”。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良好,很好地展示了学校特色和优势,为下一步申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了坚实基础。

5年来,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取得重大进展

积极与政府、企业建立多元化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体系,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创新能力提升。“十三五”期间,学校新签订校地、校企战略合作协议111个,产出一大批标志性成果,一批成果成功实现转化。其中,学校碳化硅陶瓷膜团队8项专利作价2128万元,成功入股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其碳化硅陶瓷膜制备成套技术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率先实现了技术产品的国产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央及湖北省主流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学校与兴发集团产教融合组建了“兴发矿业学院”,联合研发出高纯黄磷与电子级磷酸制备的关键技术,攻克了芯片产业持续发展的“卡脖子”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三五”期间,全校共立项横向科研项目1615项,横向进账3.39亿元;技术转让合同金额800余万元(不含股权作价),实际到账500余万元。

5年来,科研成果进一步突显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项5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奖励一等奖5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截止今年9月,SCI二区以上论文1505篇,较“十二五”实现倍增。其中,2019年SCI一区论文128篇、二区论文282篇,较上年增幅分别达23%、42%,IF≥10的SCI期刊论文达35篇(2018年15篇),这些为我校材料学、化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5件,较“十二五”增加343件,增幅达94.8%。

5年来,科研进账强势反弹

因受国家经济大环境、化工及相关产业产能限制、环保等多因素影响,2015至2017年学校科研进账呈现下滑趋势。面对严峻形势,学校积极采取措施,通过率先在省属高校试行横向代理记账服务、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科研服务质量等措施及时刹住了下滑趋势,近3年学校科研进账呈现强势反弹态势。其中2019年完成科研进账1.49亿元,较上年增加0.33亿元,增幅达28.4%。截止2020年9月,学校“十三五”期间实现科研进账5.43亿元。

5年来,科研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依据国家和湖北省的科技创新政策,结合学校实际,及时修订了纵、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结余经费、劳务费等开支范围和使用管理办法,确保上级文件政策接得住、用得活、管得好。率先在省属高校试行横向代理记账服务,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修订了科研评价及奖励办法,发挥了激励政策的导向作用。出台了科研平台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完善了责任构架和考评体系,夯实现有科研平台。出台了国防科研项目成套管理文件,健全了军工管理体系。科研制度的完善助推了学校科研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今年以来,科技抗疫和重振湖北工作成效明显

疫情发生后,学校积极整合科技力量,精准施策,在助力疫情防控、助推湖北复工复产等方面提供了强劲的科技支撑。组织申报省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5项。学校多源信息智能处理技术科研团队瞄准口罩人脸去遮挡与识别技术难题,在口罩遮挡条件下的人脸识别率经达到90%以上,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多家企业项目;杨侠教授设计开发了四条N95口罩生产线,已应用于口罩生产企业;姜兴茂教授团队研发制备了一种用于新冠病毒消杀的水剂胶体银产品,主动联系政府、企业捐赠200余公斤;王升高教授研发了一种无纺布驻极体材料的防护相关用品,有效缓解医疗前线防护用品的缺乏。涂洪波教授牵头完成了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运营管理指南》省级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规范了我省农贸市场管理,为人民群众的平安健康保驾护航。

学校坚持“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科技成果走进百姓家”,今年以来共组织300余人次科研人员深入企业、乡村,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其中集中选派科技副总17人、组织院士专家企业行27人次、选派科技特派员9人、选派博士服务团3人,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乡村,精准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和乡村振兴。为加速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和湖北重振,6月6日学校与省科技厅、省技交所联合举办了“联百校转千果”科惠行动2020高校成果云推介武汉工程大学专场活动,集中展示推介成果433项,现场重点推介8项科技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华网、人民网、科技部官网等媒体进行了报道,目前已有10余项技术成果陆续签约落地。10月22日,学校与省技交所、武汉市科技局联合举办了“2020年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武汉工程大学专场,现场签约项目8项,合同金额达3200万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发扬伟大抗疫精神,坚持“四个面向”,紧紧围绕国家和湖北省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需求导向,聚焦行业和企业关键技术需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为区域经济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条: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观抗美援朝老兵回忆录 下一条:回顾“十三五”:教育国际化这5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