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王潇峰 程然)10月25日至26日,第九届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暨湖北省第一届磷石膏综合利用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本届研讨会由生态环境部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武汉工程大学、建筑材料行业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3家单位主办;由一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生态环保有限公司、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长江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石膏建材分会、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硫酸钙分会等6家单位承办;由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湖北省三峡实验室、湖北宜化集团、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等16家单位协办。磷石膏作为磷化工产业的主要副产物,长期面临堆存量大、环境风险高、资源化利用难等难题。会议以“聚焦磷石膏综合治理,推动硫酸钙产业发展”为主题,旨在破解其环境压力与资源浪费困境,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武汉工程大学校长张彦铎致欢迎辞,对出席活动的各位领导与专家表示诚挚欢迎。随后,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原材料工业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邓忠明,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石膏建材分会理事长徐洛屹,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主任张英健,以及中国无机盐协会秘书长问立宁等多位嘉宾围绕政策导向、行业趋势、技术创新等方面依次发表讲话。

会上,来自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湖北省知识产权局、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政府、高校、行业协会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磷石膏的处理技术、工程应用与市场前景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生态环境部政策法规司、生态保护司原司长彭近新强调,应借鉴国际经验,强化创新激励,拓展磷石膏在建材、农业、环保等领域的高效应用场景。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石膏建材分会秘书长杨再银指出,当前工业副产石膏利用面临“技术碎片化、标准滞后化、产品低端化”挑战,需依靠“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发力,推动全链条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

武汉工程大学科发院副院长、湖北省长江磷石膏研究院院长张华丽指出,实现跨越的核心在于突破“磷石膏本质安全”瓶颈,通过“技术集成”与“产业耦合”构建新价值链,实现“磷石膏规模化安全消纳”、“磷石膏高质化提值利用”的技术路径。湖北省生态环保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功新指出,磷石膏综合利用面临投资周期长、技术风险高、市场规模不足等瓶颈,需构建“技术+资本+市场”三位一体的产业培育模式。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钱庆荣提出,工业副产石膏经提纯改性后,可成为橡胶、塑料和涂料领域的“绿色功能性填料”,实现从“环境包袱”向“功能性材料”的转型。贵州大学教授陈前林介绍了磷石膏绿色转晶制备无水石膏技术,为提升产品附加值提供了关键工艺路径。昆明理工大学教授何宾宾提出“以废治废、协同增效”新范式,将磷石膏与其他固废协同处置,转化为高附加值环境功能材料。
会议期间,主办方通过共建研发平台、共组专家团队、共推示范项目,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专题分会场与重大项目研讨会促进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衔接。
企业代表一致认为,只有通过“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才能突破处理成本高、标准不统一、市场接受度低等障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
本次会议不仅是技术交流平台,更是推动政策链、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实践载体。下一步,将加快构建磷石膏综合利用标准体系,推动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线建设,引导资本与市场双向赋能,助力磷化工产业向绿色、循环、高端化转型。

一位与会专家表示,“我们不仅要解决存量磷石膏的治理问题,更要前瞻布局硫酸钙新材料产业链,把‘废料’变成‘原料’,把‘负担’转化为‘资源’”。此次会议标志着我国在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方面迈出更加务实而创新的一步,为湖北省乃至长江经济带的磷石膏治理与绿色产业发展探索出更多可行路径。(审稿 张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