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学校承办第三届工程结构振动舒适度学术会议

    作者:吴志峰   资料来源:土建学院    发布时间:2025-10-30   浏览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 吴志峰)10月24日至26日,第三届工程结构振动舒适度学术会议在武汉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人因振动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工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和新疆大学联合承办。来自全国73家高校、科研院所、设计院以及企业同仁近200名参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以人为本”的工程结构振动舒适度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务实合作,共同探讨前沿研究成果与工程应用实践,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与推广。

    武汉工程大学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韩高军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辞,向出席大会的院士、专家学者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他强调,武汉工程大学一直坚持积极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在传统土木工程学科基础上,依托人工智能、控制科学等新兴学科,大力发展“AI+土木”交叉研究,构建“感知—诊断—控制”一体化振动舒适度技术体系,并在城市轨道交通等工程中取得良好成效。韩高军指出,本次大会以“工程结构振动舒适度问题”等为议题,聚焦前沿研究、技术创新与标准建设,旨在搭建多学科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我国工程结构振动舒适度研究与应用高质量发展。

    主办方代表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监事长李杰教授在致辞中回顾系列会议自2021年首届会议在上海成功启航,2023年第二届会议在乌鲁木齐圆满举行,为学术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李杰教授指出,当前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与新工科发展对多学科交叉提出更高要求,“振动舒适度”作为连接科技与人的纽带,意义重大。

    大会学术交流紧贴工程需求、突出交叉融合。与会专家围绕人致振动、风致振动、轨道交通振动控制、减振设计与工程案例、结构振/震控制及健康监测等方向,系统呈现从机理建模到数据驱动、从实验验证到工程实施的最新进展,覆盖桥梁震后使用性能评估、复杂楼盖舒适度评价方法、城市轨道减振降噪关键技术以及超大型复杂结构多源振动传播机理与控制等,强调可解释模型、可靠测试与可落地方案的协同。

    大会主旨报告内容丰富,3位院士和7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聚焦结构振动与减振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李杰教授(同济大学)作了题为“结构全寿命功能模拟”的报告,系统阐述了结构全生命周期性能预测与智能模拟方法;冯德民教授(国投集团)分享了“交通振动减振关键技术及振动台实验”的研究进展;朱宏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介绍了“钢轨声学黑洞吸振器的减振性能”研究;谭平研究员(广州大学)围绕“高层隔震结构的风振舒适度与抗风稳定性”展开探讨;刘文光教授(上海大学)则带来了“超大型复杂结构多源振动传播机理和减振控制实践”的最新成果。

    次日大会主旨报告进一步聚焦桥梁、楼盖与轨道交通等典型工程场景。葛汉彬教授(日本名城大学)分享了“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和震后使用性能”研究进展;王静峰教授(合肥工业大学)报告了“复杂结构楼盖振动舒适度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谢伟平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探讨了“工程中几类振动舒适度问题”;刘庆宽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介绍了“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索杆结构风致振动和控制”的关键技术;安晓文研究员(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享了“建筑轨道交通振动控制方案的制定与产品选择”的实践经验;赵真副社长(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以“工程振动·城市安全·期刊赋能:构建‘研究—实践—传播’全链条支撑”为题,探讨了学术研究对工程实践与行业传播的促进作用。

    共设置5个分会场,密集呈现55场高质量分会场报告,同步推出5个深度专题研讨环节,层层递进间持续点燃学术热潮。互动交流环节中,多项实践案例引发热议。与会者普遍关注在高不确定性工况下实现可靠评价的方法路径,以及通过AI与物理机理融合提升模型的可解释性与跨场景泛化,并以规范与产品体系实现工程闭环。大会强化“研究—实践—传播”的协同生态。多家期刊设置专刊或会议论文栏目,支持高水平成果传播;多家企业展示了建筑隔振、轨道交通振动控制以及测试与数据平台等产品与解决方案,促成科研成果的工程化转化与推广应用。

    闭幕式上,主办方代表同济大学陈隽教授对大会进行总结,肯定了本届会议的学术交流尤其专题研讨环节有力促进了本领域各行业专家学者的学术思想碰撞与进一步的紧密合作。

    此次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凝聚了学术共识、明晰了研究方向,有效推动了工程结构振动舒适度领域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取得了预期效果。(审稿 边晓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