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楚天都市报】湖北大一新生同上AI通识课

    资料来源:楚天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4-10-29   浏览次数: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狄鑫 通讯员 陈欣

    “中国能否率先实现通用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将为人类文明带来哪些冲击?”“该如何规划学习,做好准备?”10月27日上午,“智育未来·拥抱智能时代——湖北高校新生同上人工智能通识课”在武汉工程大学开讲。

    人工智能专家、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湖北人工智能学院首席科学家朱松纯作为主讲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全省2024级新生讲授湖北人工智能通识课第一课。全省约13.73万名学生参加了本次学习活动。

    未来AI

    应由“心”驱动

    朱松纯以《通用人工智能:迈向人机共生的智能时代》为题,分别从形势目标、什么是人、什么是AGI、技术路线、人才培养、湖北举措、AI新文化七个方面展开分享。

    “很多人认为只要数据越多、算力越强、模型参数越大就行了。但我认为,要实现通用人工智能,仅靠数据是不够的,智能体必须是由‘心’驱动,实现‘心’与‘理’的高度统一。这样才能研发出自主的AI。”朱松纯引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类比模型与表达,并表示,“东方哲学为人工智能后半场发展,提供了哲学层面的顶层设计。”

    朱松纯的分享,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武汉工程大学2024级机器人工程01班的余意豪同学说:“研发人工智能,需要将‘文’与‘理’进行有机结合。让机器人拥有一颗智能‘心’很重要。”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12401班李雨佳说,人工智能令人兴奋,她将认真学习,为日后的工作和研究做好准备。

    共32学时

    实践实训占半

    为了培养广大学生的数据思维、计算思维和智能思维,提升人工智能的通识、技能与应用水平,2024年秋季学期,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均将组织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系列活动。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分为通识基础(8学时)、前沿进展(8学时)、实践实训(16个学时)三个板块。其中,实践实训模块内容,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特色实际自设。

    “人工智能通识课并非某一门课,而是随着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入,培养要求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学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应开设不同的应用拓展课程,通过对人工智能与智能相关专业交叉复合衍生的应用案例的教学,融合行业特点和AI发展趋势,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工程复杂问题。”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刘玮介绍,该校两年前便尝试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以“基础-实践-应用”三大模块为基础,分类、分层、通专融合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为30余个专业开设AI导论,为15个专业开设AI技术实践课、为8个专业开设AI技术应用课。

    据悉,随着相关课程机制的完善,未来将打通湖北高校间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学分认定、学分置换等,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选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