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周晨霞
在学校树林的桌旁,一位老师正坐在那里为学生精心撰写推荐信。突然间,鸟屎意外落在了那封重要的推荐信上。面对这个情景,学生手足无措,陈老师却幽默而乐观地对学生说:“看,这是好运降临的标志!” 也许是带着这份突如其来的“祝福”,学生王羽凡凭借着自身实力与这份意外的好运,成功保研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你是否好奇,这位豁达而又充满智慧的老师是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陈丽珠(Lily)老师的故事。
陈丽珠是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教授《综合英语》《高级英语ESP法律英语》《法律英语听说》《文学翻译》《法律翻译》等课程。近日,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复试阶段,在社交媒体“小红书”上,陈丽珠老师成为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口碑爆棚”的老师。

编新教材,改题型,“我要做到student-friendly”
陈丽珠教的《法律英语》是极具挑战性的课程,它涵盖了大量专业的英语法律术语、案例、法律文化及国际惯例等内容,对学生来说晦涩难懂。面对这样一门复杂的课程,陈老师自有“破局”之法。
“比起那些高精尖的材料,我更倾向用一些student-friendly教学资源给学生上课”。她的课堂上不仅有干货满满的有趣视频,还会推荐相关的电影,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复杂的法律概念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大大缩短了学生与法律知识之间的距离。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免遭死记硬背的痛苦,可谓是“无痛”学习了。
“Lily总是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她也会分享她的经历,十分幽默风趣。”21级英语专业王羽凡回忆说。她还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原来的教材非常的晦涩难懂,如果用那个教材上课,学生难以理解和吸收,上课效果会大打折扣。”为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陈老师对原有教材的进行了创新改编,使法律英语的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动有趣。
她注意到学生在进行听力练习时容易分心,于是将原本冗长篇章的听力及回答问题的形式,改为了复合式听写的填空题。陈老师解释说:“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走神情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注度和参与感。” 课后反馈显示,这种方法使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段充满探索乐趣的旅程。目前,她开始着手编写新教材,“我会把我上课的资料都整理成文档,准备把它们变成一本书,我现在的学生拿到的资料就是我编的教材的雏形。”
陈丽珠正在编写的教材
当谈到学生最重要的能力时,陈丽珠毫不犹豫地回答, “是把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能力”。她发现,许多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仍然难以摆脱应试思维,过于关注分数,而忽略了对知识本身的探索与理解。针对这一现象,陈丽珠希望通过她的课程,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学习去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思维方式,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并在未来的跨文化交流中灵活运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她强调,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应对考试,而是要让知识成为一种可以服务于实践、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如果你喊我Lily,我就知道你是我的嫡系学生”
在和学生交往时,陈丽珠不仅把他们当作学生来看,更是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孩子和朋友。这种态度让学生们觉得陈老师既是老师,也像妈妈。在陈丽珠的眼中,学生都是独特而可爱的存在,“与学生相处,应该以诚相待,避免任何高高在上的姿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增进了师生间的理解与沟通。
“如果你喊我Lily,我就知道你是我的嫡系学生。”陈丽珠的英文名字是Lily,她幽默地提到,“Lily这个名字在国外就相当于是国内的‘翠花’,是有点‘土’的名字。” 但她选择这个名字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容易记住她。在西方文化中,越是亲近的关系越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因此陈老师鼓励她的学生直接叫她Lily,而不是用更正式的“陈老师”。“如果同学们喊我陈老师,我会觉得很有距离感。”她解释道。校园里,碰到有学生亲切地喊她Lily时,她都会非常热情地回应,并认为这是与学生间亲密关系的一种体现。
每逢考研季、毕业季、就业季,就有一大批学生“找上门来”——找陈老师帮他们批阅英语作文、写推荐信、优化简历。学生经常说,找别的老师也许会害怕或拘谨,但找Lily绝对不会有这样的顾虑。正在准备考研复试的熊小悦便是其中的一员,“当我进入复试需要她帮助时,Lily非常热情地指导我,包括模拟面试等,这让我特别感动,也十分感激。”
陈丽珠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更是许多人心目中的“人生导师”。她曾担任2018级英语+法学班的班主任。每个学期,陈老师都会安排时间与班上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谈心,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生活情况以及未来规划。无论是考研方向的选择,还是求职路上的困惑,她总是用丰富的经验和温暖的态度为学生们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陈丽珠去宿舍看望学生
正是这种亦师亦友的陪伴,让陈老师在学生心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即便毕业后,这些学生依然感念她的教诲和支持,每年都有不少人专程回校探望她,无论是请教学术上的问题,还是分享新的学习生活经历,大家都与陈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杨智超是2019级英语与法学双专业的学生,在进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攻读研究生后,仍然会时不时地联系陈老师,向她请教各种问题,陈老师每次都耐心细致地为他解答疑惑,指点迷津。
陈丽珠与学生的毕业合影
是老师,更是人生导师和心灵密友
在学生面前,陈丽珠总是亲切又和蔼,每次笑起来,她浅浅的酒窝就好像盛满了阳光,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人觉得温暖而有力量。每当学生需要她帮助时,她总是有求必应,乐此不疲,“当我投递的offer基本上全军覆灭时,她多维度对我进行开导,她总是十分乐观,我从她身上学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王羽凡说。
在陈丽珠的课上,以前有着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学生李芳(化名),“她总是坐在前排,有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陈丽珠对李芳印象十分深刻。但是有一天她发现前排的大眼睛不见了,她心生疑惑,就故意点这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才发现她躲在最后一排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面,穿着宽大的衣服,带着口罩和帽子,陈老师当时就觉得不对劲,等到下课后,陈老师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把李芳带去了自己的办公室。
李芳在老师办公室哭得一塌糊涂,陈丽珠试图安抚她的情绪,后通过聊天了解到她是抑郁症发作了。曾经从学校心理健康老师的培训课中学到的知识的陈丽珠意识到,光靠安抚不行,必须找专业心理健康老师帮助该名学生。于是, 陈老师对李芳说:“你感冒了是不是要看医生,要打针吃药?现在,你就是心理感冒了,我们也要去看医生。” 经学生同意后,陈丽珠亲自带她去了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同时联系了她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帮助她接受心理治疗。在各方面的努力和帮助下,李芳最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西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在教师父亲的影响和个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驱动下,陈丽珠自2001年起踏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长达24年的教育生涯中,她以无比的热情和奉献精神诠释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对她而言,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正如那句美丽的比喻:“一朵云推动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站在讲台上的陈丽珠总是神态从容自信,她的微笑如同春风拂面,温暖而鼓舞人心,感染着每一位学生。课堂之外,陈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她经常说,“当学生需要时我会给他们肩膀,抱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