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竞婧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2025年1月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深入认识和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内涵和实践要求,将铸魂强师和立德树人作为教师工作的根本目标,从师德引领、师能培育、评价体系、支持保障四个维度答好新时代“四个为师”的关键问题,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一、传承教育家精神价值谱系,涵养“为何为师”的师德匠心
学院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师德涵养思路,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融入思想文化引领,于润物无声中引导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引导教师心怀“国之大者”。学院以示范创建为契机,构建“党政协同、上下贯通”的工作体系,坚持党委定期研究队伍建设工作,制定《师德师风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理论学习研讨方案暨教师参与学校治理专项提升计划》。聚焦“国之大者”,学院强化教师党支部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全国样板党支部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教师党支部、教研室“每月一次理论学习,每项学习主题至少进行一次专题研讨,每项学习内容至少提供一册辅导资料”的学习支持体系,以形势政策研讨推动政治理论学习提质升级,引导教师在回答“教育强国、工大何为”的时代命题中践行教育家精神。
二是强化思想引领,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学院深入挖掘教育家精神元素,坚持深化宣讲阐释和实践拓展,持续构建“党委书记带头讲、专家学者深入讲、青年教师生动讲、线上线下同步讲”的“四讲”宣讲体系,每年开展“院士讲思政课”“师德标杆讲师德师风”“微党课大赛”等特色活动,组建“红齿轮”师生宣讲团和实践队,大力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服务、企业寻访、红色研学等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引导教师在“讲”与“行”的氛围中增强对教育家精神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近三年,学院组织进行企业寻访共60余次、赴二七纪念馆等开展红色研学活动16次。
三是强化文化引领,引导教师陶冶道德情操。学院聚焦学科特色,突出正面引领和负面警示,组织开展师德师风表彰大会、教职工荣休仪式、留学归国教师征文等活动,依托师生宣讲团,讲好科学家、教育家的奉献故事,围绕“教学标杆”“科研标杆”“服务标杆”等主题讲好弘扬贯彻教育家精神的鲜活故事,引导青年教师学习传承优秀学者的为人之道和厚重品格。学院定期发布师德警示教育案例,多次组织观看师德师风教育影视片和廉政警示教育系列参考片,深化以案明纪、以案示警、以案促改。

学院第一届“红齿轮”师德标杆授奖仪式现场
二、躬耕教育家精神实践要求,夯实“如何为师”的师能素养
学院按照“党建引领、联建共建、协同赋能”思路,将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教师教育培训和人才发展体系,引领教师以躬耕态度持续增进育人智慧、提升育人技能。
一是在提升学科实践能力上着力。 学院将学生发展指导、科研创新指导、教育教学指导纳入师能培训范畴。聚焦学生发展,青年教师通过“选学生+学生选”的双向选择,担任学生班主任、思政导师、科创团队指导教师等,发挥专任教师在学生学业生涯中的引领作用;聚焦科研创新,学院建立“1+N”科研导师帮带机制,根据导师研究领域和专业特长,为中青年教师确定科研导师、选定项目团队,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聚焦教育教学,学院打造“红齿轮”课程思政品牌,开展“红齿轮”课程思政教学大赛、集体备课会、DeepSeek赋能教育教学创新与实践等培训,现已形成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教案汇编2册,学院《压力容器及过程设备》课程获批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

学院举办第二届“红齿轮”杯课程思政创新教学比赛
二是在深化联建共建机制上着力。学院以服务交流、实践锻炼、科研攻关“三类基地”建设教师教育成长共同体。对内打造“党建引领+结对共建”的教师教育共同体,通过师生党支部共建、联合主题党日等,搭建一线教师与各专业师生、学校职能部门沟通交流的活动平台,组织跨学院主题报告会和各类培训;对外打造“实战实训+能力锤炼”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带领青年教师走出去,集中选派“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等专家人才深入企业,邀请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走进来,与湖北特检院、盛隆电气等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加强战略需求的精准对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合作揭榜、联合攻关。
三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着力。学院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科技攻关与科技科普“双轮驱动”。近年来学院科研团队累计突破各类技术难题17项,推动应用示范9项。学院团队针对绿色化工装备、能源开发运用等领域存在的技术短板,深耕创新,相关科研成果已应用于中石油、中石化等百余家企业。学院教师持续开展科技科普,“红齿轮”科普宣讲团现已吸纳236位师生加入担任科普员,先后前往社区、乡村、中小学开展科技科普400余次,用科学教育把我国重大科技成果讲入千家万户,为青少年点燃科技强国梦。

学院青年教师前往小学进行科技科普
三、把握教育家精神时代内涵,构建“何以为师”的评价体系
学院坚持“三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将人才培养质量与成效、教学实施能力与效果、学术创新贡献与影响等作为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具体体现,建立职前、职中、职后全过程评价体系。
一是坚持师德第一标准,规范评聘机制打造“良师”。强化“职前”师德考察,做实底线把控,严把政治关和师德关,建立引进人才“三必谈”机制,多渠道全方位对拟聘人员进行综合考察;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进行前置审查,严格职称评聘、聘期考核、评优评奖、人才计划申报等各个环节中的师德考核把关;推行定性定量的师德“双考核”制度,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小组对师德实现定性评价和量化考核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制定11条师德失范“一票否决”行为清单。
二是突出教学科研实绩,分类评价管理打造“优师”。学院优化“职中”评价体系,构建以师德师风、学术道德、科研诚信等为基础,以创新能力、成果质量、工作实效、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尊重学科差异特点和人才发展规律,杜绝“一把尺子量所有”,健全教研型、教学型、研究型教师分系列评价标准,按照教师系列和发展阶段实施个性化考核,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调整设置差异性考核周期和考核程序,通过分类评价激励教师各尽所能。

学院绿色化工装备团队获评“荆楚好老师”
三是聚焦立德树人成效,完善荣誉体系打造“名师”。强化“职后”师德传承,以教育家精神为导向重新梳理省校院三级荣誉体系,推荐选树一批有影响力的师德典型,打造学院特色“红齿轮”师德标杆品牌,挖掘学院教学科研服务一线“真干、能干、苦干、实干”的师德典型,让优秀称号回归学术性、贡献性、荣誉性,整体提升学院教师荣誉感。近年来,学院涌现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荆楚好老师团队”“湖北名师工作室”“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教师先进典型。
四、探源教育家精神生成机理,拓宽“为师何为”的支撑体系
学院紧密结合学院发展与教师个人成长需求,营造需求反馈畅通、平台支撑有力的教师支持生态,激发教师主动建构关于教育家精神的理性认识。
一是做实谈心谈话,一线调研畅通需求反馈。学院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统一,按照“常态联络、需求反馈、真办实事”的服务思路,落实“四下基层”要求,通过实地走访教学科研一线、听取重点工作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阳光邮箱”等畅通需求反馈渠道;严格落实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对接党外知识分子、海外归国人员、专家人才等联系制度,形成常态化联系和需求动态跟踪机制;根据掌握的教师需求情况,学院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确保抓一件成一件,实现服务供需对接。近三年,学院共收集调研教师意见需求30余条,高效推进科研用房协调使用、课堂管理等教师“急难愁盼”问题。
二是聚合学科资源,打造教师能力提升平台。学院在学校相关部门的资源支持下,构建“大咖引领—杰出学者—青年人才”的人才接续培育体系,发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院士工作站的引领辐射作用,整合学科资源。2024年,学院鼓励教师用好科研基地平台和高端学术论坛等开展高水平学术合作、思想交汇、文化交融,先后主办化工装备强化与本质安全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承办“能源系统数字孪生国际研讨会”等。

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