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竞婧 何巧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的讲话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我们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在“积极就业、大胆创业”的新形势新任务下,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聚焦就业优先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需求,围绕深度产教融合汇聚共享资源,优化主动学习的协作环境,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从组织规划、能力提升、供需对接、成果转化等方面协同用力,持续推进“思政”与“双创”的协同育人,构建“四聚四全”创新创业特色鲜明的就业工作体系,以高水平创新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
图为“四聚四全”创新创业特色鲜明的就业工作体系
一、聚焦“三个机制”,以双创教育为前导促生涯规划全渗透
一是“三份制度”,建立“以创促就”工作机制。学院相继出台《关于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全员包帮”行动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实施方案》、《2023届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形成院内科创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机融合。以创促学、浓郁学风,学院2023届考研率较去年提升5%,成效显著。
图为学院出台的部分“以创促就”工作文件
二是“三类课堂”,建立生涯规划长效机制。学院凝练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课程思政模式,充分利用基础性“广谱式”创新创业通识类必修课程和个性化选修课程,以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为基础,以思政课程及双创讲堂为抓手,借助“科创达人有话说”、“科创模拟路演”、“行走的班团会”等特色拓展课程,探索构建“适应·成长·创新·奉献”的进阶式就业创业课程体系;立足50年办学过程中积淀的红色基因血脉、优秀校友典型等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育人资源,学院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将家国情怀、创新意识、时代担当融入个人职业追求。学院近三年就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4%以上,学生就业积极性持续提高,慢就业、懒就业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图为学院组织的部分特色“科创”拓展课程
三是“四个工程”,建立全程教育引导机制。学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类创业就业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在不同阶段的育人作用,切实将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贯穿生涯教育全过程。大一聚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双创基因培育工程;大二聚焦项目团队协作,实施种子计划、育苗工程;大三聚焦科创赛事及项目策划,实施求职竞争力提升工程;大四聚焦就业创业,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学院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100%全覆盖,切实将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贯穿生涯教育全过程。在“三个机制”的教育引领下,全院双创教育普及率达100%,每年超过50%的毕业生在就业时积极投身于技术服务、高端制造和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工作。
图为学院针对全程引导机制开展的教育活动
二、聚焦“三个通道”,以求职能力为主导促第二课堂全融合
图为“五有”创新人才能力提升平台
学院坚持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培养原则,以日常科研训练为基石,以高水平学科竞赛为抓手,以定点实习实践为保障,以科创团队和实验室为依托,搭建“有平台、有团队、有赛事、有基地、有提升”的“五有”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激发双创教育实践活力,有效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
一是畅通科研训练通道。学院重点建设6只优秀科创团队和4大科创实验平台,定期组织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日常科研实验及项目经历夯实学生专业技术应用思维和能力,提升可迁移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心理素质、团结协作能力、学科敏感度等,积极推动科创带动就业。
图为学院部分科创团队及实验平台展示
二是畅通学科竞赛通道。学院设立科学技术协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科创赛事,以赛导学,提升学生可迁移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心理素质、团结协作能力等。近三年,学生先后获得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300余项、省部级奖励400余项,各获奖团队负责人100%实现高质量就业。
图为学院学子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剪影
三是畅通实习实训通道。学院与比亚迪、北京精雕、森松集团等行业优质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企业寻访校友采访等,帮助学生积累职业技能,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及简历竞争力。学院积极推进以“双创”为学院品牌特色的“一院一品”项目建设,先后组织学生“红齿轮”科普宣讲团、“科创展演”实践团,赴湖北恩施、江西九江等省市开展科创展演、进行科创科普宣讲,传递科学家精神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传播学院创新创业与就业创业的典型事迹,引导学生把创新创业实践扎根到中国的大地上。
图为学院学子实习实训剪影
三、聚焦“特色模式”,以产学研合作为传导促就业供需全对接
图为“ACTIVE”创新人才主动就业模式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学院持续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ACTIVE主动就业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汇聚创新资源,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一是校企合作,推动学科专业与招聘需求全对接。学院聚焦团队(Team)和创新(Innovation),突破校内外空间界限,立足学校,辐射全国,以“科创下午茶”为载体,与DJI大疆创新、穆特科技等公司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走访长江存储、华工激光等用人单位,充分利用学院自主孵化的12家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实现供需合作(Cooperation)。
图为学院学子自主创业及企业实习记录
二是动态调研,推动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全对接。学院聚焦评价(eValuation)和卓越(Excellence),连续5年开展双向调研工作,对内跟踪调研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强化“党建+就业”,召开主题教育专项调研暨就业工作推进会,就学院就业工作的痛点难点进行专项调研,推动就业工作提质增效;对外调研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改进建议,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作为培养目标修订依据,实现专业建设的改善(Ameliorate)。2022年调研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满意度达到100%。
图为学院部分访企拓岗及专场招聘记录
四、聚焦“五个精准”,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促就业服务全覆盖
图为学院部分就业指导及就业动员现场
学院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细化就业指导,实现就业工作同步聚合、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一是精准分析毕业生数据,摸清家底。学院通过奥蓝信息系统、云校招系统等,对学生生源信息、就业意向、就业预期、就业服务期望等进行在线调查,建立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电子档案,精准摸清每位毕业生就业底数。二是精准研判毕业生素质能力,知己知彼。跟踪采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学习成绩、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形成客观系统的评价信息,构建学生群体及个人就业画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求职优势和坐标,理性研判素质能力,确定职业目标。三是精准推送就业信息,菜单服务。学院对接400余家企业,根据学生就业意向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建立不同专业、意向行业等人岗信息的智能匹配和精准推送机制,通过“为学生精准推送招聘信息,为用人单位精准推荐学生”的双向推荐,帮助60余位2023届毕业生确定就业去向。四是精准指导就业薄弱环节,主动服务。依托画像分析结果,针对不同学生就业能力的薄弱环节,持续推进求职简历体检、就业心理调适等“专家门诊”,组织并引导2023届毕业生按需参加行业趋势、求职技巧、考公考研等主题讲座30余场。五是精准帮扶就业困难学生,不落一人。学院依托学校学生信息库,准确标识毕业生困难类别及具体情况,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台账,安排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辅导员开展“一对一”帮扶,点对点动态掌握就业进展状态,实行“经济上资助、心理上疏导、技能上提升、岗位上推荐”的四位一体帮扶行动,近三年就业困难学生就业率达100%,其中高质量就业率达70%。
图为学院全员齐动进行毕业生就业服务
“四聚四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学院依托“五有”创新人才能力提升平台和“ACTIVE”创新人才的主动就业模式,创新形成“育人-成才-就业”的联动培养格局,以创新创业特色鲜明的就业工作体系赋能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进“思政与双创协同育人促就业”一体化发展,更好发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学院就业率、高质量就业率稳步增长。未来,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也将持续探索“四聚四全”创新创业特色鲜明就业工作体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就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经验,把握创新创业促就业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凝练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课程思政模式,打造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育人平台,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全员协同育人体系,实现思政与双创的双轮驱动,用万众创新的理念照亮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卓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