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季凯)10月31日-11月3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科院、中国工程院、全国学联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九届“挑战杯”中国移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圆满落幕。我校斩获主体赛一等奖1项,“人工智能+”专项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人工智能+”专项赛特等奖数量位居全省高校前三,省属高校第一。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助力人才培养,校党委书记汪伟、校长张彦铎多次指导慰问科创团队,强调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坚守初心使命,深化改革创新,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在科技报国的征程中展现青春担当。校党委副书记李志旭亲临决赛现场全程指导,就赛事组织筹备与保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自本届“挑战杯”大赛启动以来,校团委联合相关部门积极动员各学院青年科技人才和科创团队,建立“校院一心、院部一体、院际协同”的强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优势学科效能,不断激发师生参与热情。围绕“挑战杯”系列赛事共开展辅导70余场,形成“校院共育”的良好氛围,为重点项目备赛参赛打下良好基础。决赛前,各项目团队保持良好备赛状态,校内外专家联合学院领导、项目指导老师共同组织多轮模拟答辩,围绕项目背景、技术难点等方面进行提问与完善。


决赛现场,参赛选手们思路清晰、汇报翔实,展现了工大学子不畏挑战、敢于争先的良好精神风貌。经过角逐,我校《柔光科技-后摩尔时代高端曲面电子器件共形装联装备》项目荣获主体赛一等奖,《AI焕“新”红歌赋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项目荣获“人工智能+”应用赛特等奖,《基于人工智能的药物高效筛选、预测与递送智能体构建》项目荣获“人工智能+”挑战赛特等奖,《ChronoBot-具身智能长时序任务》项目荣获“人工智能+”挑战赛一等奖,《AI 金相分析师 —— 基于深度学习的金相智能分析系统》项目荣获“人工智能+”应用赛二等奖。


【项目名称】柔光科技–后摩尔时代高端曲面电子器件共型装联装备
【项目赛道】主赛道——科技发明A类
【获奖等级】一等奖
【指导老师】张聪、曹鹏彬、菅晓霞
【团队成员】李国豪、魏雪、陈俊希、黄依涛、肖凯博、范子睿、吴雨涵、陈家更
【所在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项目介绍】本项目针对柔性曲面电子制造的核心技术难题——如何在柔性曲面上进行精准焊接,团队通过创新性的Transformer工艺优化系统,打造全国首个焊接工艺参数库,实现精准自主焊接、同时五光同轴光学系统和智能温控技术,无激光超调现象出现,并搭载机械臂进行曲面随形运动,使高度波动控制在100μm内,极大地提升了焊接一致性,打造了全国领先的柔性电子装联装备,已具备量产条件,随着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预计2028年全球柔性曲面电子市场规模将突破30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


【项目名称】AI焕“新”红歌赋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项目赛道】“人工智能+”专项赛——应用赛
【获奖等级】特等奖
【指导老师】邓欢、卢涛、季凯
【团队成员】盛文冰、祝贺、邓菀沂、吕新宇、吕美萱、范心雨、朱宇航、王宏为、范涵希、韩琳
【所在学院】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
【项目介绍】AI赋能主旋律,声入人心显担当,歌·颂团队直面红歌在新时代的传播困境与AI创作的局限性,破局立新。团队深入实地访谈,联动红色场馆展开合作,自主研发AI智能标注系统与六层算法精修体系,构建起全网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红色语料库。依托多粒度注意力Transformer音乐模型,深度挖掘红色内容;同时,自研MGLM大模型算法,融合深度压缩自编码器、扩散模型与自注意力机制三大核心技术,打造全网红色高质效创作典范。


【项目名称】基于人工智能的药物高效筛选、预测和递送智能体的构建
【项目赛道】“人工智能+”专项赛——挑战赛
【获奖等级】特等奖
【指导老师】刘捷、刘根炎、喻发全
【团队成员】梁一帆、刘泽楷、王梓恒、方涵、刘程、吴易雯、张诗月、李紫鹃、李诗健、杨佳赛
【所在学院】化工与制药学院
【项目介绍】本项目聚焦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设计与智能递送系统协同开发,深度融合AI、分子动力学模拟及虚拟仿真技术,构建“WIT-小智”制药智能体。平台核心包含两大垂直模型:一是基于双路线副本循环嵌套约束策略的药物设计模型,大幅提升潜力分子数据量和候选分子精准度;二是基于文献挖掘与模型训练的载体匹配模型,突破了传统试错局限。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多模块协同,形成从药物分子发现到精准递送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将候选药物发现周期缩短75%、载体发现效率提升10倍,推动药物研发向高效化、精准化转型。


【项目名称】ChronoBot-具身智能长时序任务
【项目赛道】“人工智能+”专项赛——挑战赛
【获奖等级】一等奖
【指导老师】卢涛、戢峻、柴笑宇
【团队成员】张森之、向河宇、向逸、王凯瑞、李思瑶
【所在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项目介绍】通过完成挑战赛提供场景的具体任务,本项目致力于人形机器人长时序任务规划——具体解决实机落地的问题,通过使用智能长时序任务控制技术,在视觉、任务规划、实际部署环境提供正确真实的解决方案,通过多帧拟合、自适应任务规划和端边云协同调度,构建一个机器人 使得判断更精准、任务更灵活、时延和能耗更低,可大规模低成本部署,为国家机器人产业规模化落地提供解决方案。

【项目名称】AI金相分析师——基于深度学习的金相智能分析系统
【项目赛道】“人工智能+”专项赛——应用赛
【获奖等级】二等奖
【指导老师】段献宝、安佰谦、孙先明
【团队成员】陈禎、杨焯焯、张思涵、张典、彭馨博
【所在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项目介绍】金相分析是揭示金属材料微观组织与性能关系的关键环节,被誉为“材料质量的显微镜”。然而,传统金相分析长期依赖人工经验,流程烦琐,效率低下,主观性强,重复性差,已难以满足高端制造对精度与速度的双重需求。项目团队以注意力机制深度学习网络和百万级金相数据库为技术底座,融合自研算法与深度学习技术,自主构建了智能金相分析系统。该系统可覆盖30余种材料体系,识别精度超过98%,并具备出色的抗干扰能力,能够在复杂工业场景下对各类金相图像实现精准识别。同时,端到端模型设计让传统需数小时的分析流程压缩至秒级。这一创新成果正助力特种钢、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国防装备等关键领域实现质量检测的智能化、标准化与高效化升级,为中国制造注入“显微级”的智能力量。

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搭建了“1+2+N”工作矩阵,即1个主体赛,“揭榜挂帅”“人工智能+”2个专项赛,举办“挑战杯”项目对接转化会、专场招聘会、青年发展型城市及人才政策宣介、青年科技创新研学等多个配套活动。本届竞赛共吸引来自全国2700多所高校的40余万件作品、300多万名学生参赛,共有640件和643件作品分别入围主体赛和“人工智能+”专项赛终审决赛,“揭榜挂帅”专项赛分别于2024年和2025年在北京、浙江和8个主擂台城市完成比赛。
在2025年“挑战杯”系列竞赛中,我校共获特等奖4项(擂主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优胜奖2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创历史新高,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青春不止,挑战不断,学校将持续深化“挑战杯”等学科竞赛育人实效,聚焦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围绕一流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审稿 邓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