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一线聚焦 >> 正文

胡心玉、马晓艳:她们就要“自找苦吃”

2023年06月05日 14:30  点击:[]

新闻中心记者 姚一琳 通讯员 管理学院林昱玘

“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

今年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20周年,一批批志愿者在广袤的西部大地挥洒热血和汗水,释放真诚与热望,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的、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一起走进她们的“西部记忆”。


胡心玉: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从满腔赤诚携笔从戎,到背上行囊踏向西部。这个身躯看似柔弱的小姑娘,实则身体里藏着无穷的力量,她是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胡心玉。

去年7月,在收到西部计划录取的通知后,胡心玉怀着一直以来对西部的憧憬和向往,简单收拾好自己的行囊,便踏上了前往新疆伊犁的列车。“我基本什么都没准备,我就想着到目的地都能买得到,买不到的东西就说明在那儿也用不上。”轻装上阵的她,性格里透露着一丝果敢和豁达。

跋山涉水,从武汉启程前往新疆,40多小时的火车并不使胡心玉感到无趣和疲惫,听着《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中描绘的伊犁,望着窗外的绿洲变成沙漠,沙漠转化成绿洲,她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第四师科克达拉市。

经过一周的集训,胡心玉满怀激情正准备投入工作。不巧当地正值疫情爆发高峰期,“一间屋子、一台电脑、一架手机、一堆文件,没想到就这样线上工作了几个月。”即便在隔离期,胡心玉对工作丝毫不怠慢。“每天都在打电话,每天都在统计数据。”几个月时间,没有一天她的大脑不在运转,电话也几乎没有停下来过。

从来没有接触过基层工作的她,摸爬滚打,调整心态,探索工作思路,思考解决办法。“那段日子很难忘,但是回想起来很自豪。”一想到自己虽在隔离,但仍然做了不少事情,觉得“倍儿值”。

隔离结束,单位前辈便接上胡心玉外出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前辈一来就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瞬间就泪奔了。”这一个温暖的举动,让胡心玉更加相信新疆是个有温度、有感情的地方。很快,胡心玉便投入工作,她主要负责办公室文秘、财务、宣传等工作。

“深入基层后就发现语言不通其实也能够开展好工作。”胡心玉总是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有时候可能互相听不懂,但还是可以坐下来一起吃饭,又或者为他们办一件小事,这种感觉很奇妙。”面对交流,她“来者不拒”,尽情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寻找乐趣和意义。

早在四年前,在部队当兵的胡心玉就听来自西部的战友提起过西部计划。“战友每当寒暑假回新疆,总能碰到西部计划的志愿者们。”通过战友,她了解到参与西部计划的志愿们在西部的日常工作状态,心里也种下了一颗去西部志愿服务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终于生根发芽了。

“西部很大,很值得我们来一趟。路途很远,但阻挡不了为祖国尽一份力的满腔热血。”在西部志愿服务了近一年的胡心玉说。



马晓艳:留在南疆,播撒希望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是马晓艳在新疆图木舒克市服务期间和少数民族交流时的口头禅。这位来自宁夏的回族姑娘,也是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的研究生。两年前,懵懵懂懂的她跨越4231公里,从武汉前往南疆进行志愿服务。

“我要留在南疆。”服务期结束的今天,她笃定自信地说。马晓艳不吝分享她想留在当地的一个原因是,“新疆美食真的太多了,羊肉串、烤包子、拉面、馕……”她一口气数了一大串儿。

玩笑归玩笑,其实在马晓艳心底一直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她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当地的少数民族传递“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务实价值观,加强民族交流和团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大家的心灵深处。

“我想鼓励他们走出来,做更多务实的事儿。”马晓艳是回族人,她觉得自己因为教育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在南疆服务期间,她经常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当地的少数民族朋友听。

九十点的日不落,浩瀚的星空和沙漠,南疆的日子记忆犹新。初来乍到的她,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水土不服了很长一段时间。每一次的沙尘暴,马晓艳的皮肤状态都极差,身上都是抓痕和红点,皮肤干到起皮。

边适应环境的马晓艳很快投入新疆生产建设兵第三师的基层服务工作中。如何开展基层宣传工作、如何与当地人民群众打交道等等都是马晓艳的必修课。她还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外出站岗、植树造林、去沙漠“做卫生”等等,值班超过12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

“西部的人才其实不多,硕士研究生就更少了。”在图木舒克这个地方,马晓艳看到了少数民族的淳朴和热情,更看到了肩上的责任与使命。“趁着年轻,不怕吃苦,不怕碰壁,多来祖国的西部看一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她呼吁。

上一条:吴舜:用最亮的光探照学生前行的路 下一条:龚梦琪:立足当下,脚踏实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