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讯(记者田佩雯、通讯员王潇峰)10月25日,第九届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暨湖北省第一届磷石膏综合利用研讨会在武汉举行。磷石膏作为磷化工产业的主要副产物,长期面临堆存量大、环境风险高、资源化利用难等难题。二百多位业界专家围绕“聚焦磷石膏综合治理,推动硫酸钙产业发展”主题展开研讨,旨在破解其环境压力与资源浪费困境,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会上,来自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武汉工程大学、贵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政府、高校、行业协会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磷石膏绿色结晶、高分子材料应用、环境安全评价等前沿技术展开深入交流。
生态环境部政策法规司、生态保护司原司长彭近新表示,应借鉴国际经验,强化创新激励,拓展磷石膏在建材、农业、环保等领域的高效应用场景。武汉工程大学科发院副院长、湖北省长江磷石膏研究院院长张华丽系统提出磷石膏从“规模消纳”到“价值创造”的转型路径。她认为,实现跨越的核心在于突破“深度净化”瓶颈,通过“技术集成”与“产业耦合”构建新价值链。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石膏建材分会秘书长杨再银表示,当前工业副产石膏利用面临“技术碎片化、标准滞后化、产品低端化”挑战,需依靠“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发力。石膏建材分会拟牵头组建“工业副产石膏高值化利用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全链条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
面对磷石膏综合利用面临投资周期长、技术风险高、市场规模不足等瓶颈问题,湖北省生态环保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功新提出构建“技术+资本+市场”三位一体的产业培育模式。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钱庆荣表示,工业副产石膏经提纯改性后,可成为橡胶、塑料和涂料领域的“绿色功能性填料”,实现从“环境包袱”向“功能性材料”的转型。
贵州大学教授陈前林介绍了磷石膏绿色转晶制备无水石膏技术,为提升产品附加值提供了关键工艺路径。昆明理工大学教授何宾宾提出“以废治废、协同增效”新范式,将磷石膏与其他固废协同处置,转化为高附加值环境功能材料。
“我们不仅要解决存量磷石膏的治理问题,更要前瞻布局硫酸钙新材料产业链,把‘废料’变成‘原料’,把‘负担’转化为‘资源’。”会议期间,主办方通过共建研发平台、共组专家团队、共推示范项目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企业代表认为,只有通过“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才能突破处理成本高、标准不统一、市场接受度低等障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
据了解,会议由生态环境部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武汉工程大学、建筑材料行业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下一步,将加快构建磷石膏综合利用标准体系,推动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线建设,引导资本与市场双向赋能,助力磷化工产业向绿色、循环、高端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