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中国民盟湖北省委委员,中国民盟武汉工程大学委员会主委,中国民盟湖北省文体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西厢房乡建联合机构IP合伙人,国家一级室内设计师,国家一级景观设计师。曾获得校优秀工会干部、优秀班主任、百佳导师等荣誉。
他带领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注重服务育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2018年开始关注乡村振兴,结合自身专业努力探索出一条环境设计专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近日,学校授予陈波教授“四有好导师”荣誉称号。以下是他接受学校新闻中心的访谈实录。
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乡村建设并投入其中?有什么契机吗?
陈波:大概是2019年左右,跟我的美术启蒙老师王伟华先生交流时,他说他要慢慢关掉博克景观,投入乡村建设。这让我很惊讶,因为湖北博克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是当时湖北省的顶级景观公司,在景观界享有黄埔军校的称号,经济效益如日中天,突然说要转向进入乡村建设,不但不挣钱而且还投钱在乡村探索,很有一种急流勇退的感觉。这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经过交流了解到国家未来将重点会转到乡村,乡村有着巨大的机会和社会价值,还拿出他2016年写的一本书《简单乡建》。我从农村出来的,知道农村的艰难、困境和渴望,我当然希望农村变得越来越好。我抱着好奇的心慢慢参与他们西厢房的一些活动,包括一些学习活动,越来越理解了乡村振兴的社会价值和乡村对发展的渴望,同时也明白了除了做好自己的教学本职工作,还可以通过乡建这个途径对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贡献。
2.一般印象中做艺术设计的可能不太“接地气”,您是怎么做到将自己的专业和乡村振兴相融合的?
陈波:这个问题太好了,通常在人们心目中艺术是不接地气的,这样显得很高雅。乡土这个词就说明了乡村本来就是和土紧密联系的,所以那种所谓高雅而不接地气的艺术在很难被村民接受,也就不可持续。
另外刚开始很多人不理解乡村振兴的真正含义,包括很多村干部,尤其是搞乡村环境建设的人,以为把环境建设漂亮了就是乡村振兴,这是极其肤浅的理解。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在党建引领下,以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我们艺术设计人员通常涉及到艺术、生态、文化,很少涉及到产业和群众。而乡村振兴的核心归根到底还是人心的建设,乡村留住人才有希望。所以我们在每次的工作坊中,不是单一的搞景观设计和建设,而是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只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激发村民内在驱动力,乡村才可能振兴。这就与现在的共同缔造理念不谋而合。另外因为需要群众的参与,不论是设计形式、施工技术还是材料等等,必须接地气,否则后续的维护就不可持续。
3.您参加了这么多场公益乡村改造项目,可以聊聊让您印象深刻的项目,这中间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有意思的事情?
陈波:这几年先后参加了近三十场乡村改造工作坊,每场工作坊都有不一样的状况和感想,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一个是咸宁刘家桥的“碧水流长,墨桂飘香”工作坊,镇书记李子牛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一有时间就到工作坊督促和交流,群众积极性也高。刚开始群众都是不理解、不参与的,直到我们做出一点样子,加上被我们志愿者每天辛苦付出的感动,后来参与的群众是越来越多,工作坊结束后,他们都积极维护建设的场地环境,很让人感动。
还有一个就是中央电视台跟踪报道的罗田温泉村,村干部和村民对家乡环境的改善欲望非常强烈,但政府没有一分钱的支持,这场工作坊发动群众很成功,大量村民投入劳动,上山砍竹子,下河摸石头,滩涂挖植物,短短几天,建成了一个很大的村民休息活动场所,用大约5万元的资金干出了至少15万元的效果,尤其是工作坊后,现在的村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主动维护,村民的感情交流都得到了升华。
要说碰到的困难还是很多的,不过我们都习以为常了,村民不理解还是其次,尤其是村干部不理解就要给工作坊的效果大打折扣,因为需要发动群众,我们发动群众的力量还是有限的。所以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啊!
有趣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有很多村民开始不理解、不支持,报怀疑态度观望,到后来积极主动参与,包括80岁的爹爹婆婆都主动来参与,在真真切切打造出了他们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时候,最后都服服帖帖的对我们感激、赞赏有加。
4.您觉得参与这些项目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陈波:说实话,参加这些工作坊,不论时间的投入还是精力的投入都非常大,一个工作坊除了现场施工阶段的5天时间,而实际上至少提前半个月的前期调研、谋划、设计等等,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工作坊期间也是整天在现场指导或劳动,非常辛苦。
由于是公益性质的,所以在经济上谈不上收获,我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项目是以收取设计费为目的乡村项目,好像对这样的项目也不是太热衷,但是能坚持且热衷的参加了近三十场工作坊,一定是有原因的,我想还是精神上的收获吧,可能是从小就被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自己刻骨铭心的影响吧。乡村需要真心的帮助,而且需求量很大,但是愿意和能够踏入乡村的人却是很少,刚好自己又能以工作坊为切入口,结合自己的专业可以做一些对社会社会意义的事,自己觉得很有价值吧。做这些有意义的事,自己觉得很开心,对自己也是心灵的洗涤吧。
5.不仅带领学生参与到乡村建设项目中,还将乡村振兴实践项目引入课堂,可以具体讲讲这其中的育人成果和体会吗?
陈波:现在政府将建设重点慢慢转向了乡村,城市建设项目越来越少,很多公司投入乡村建设成本太高而不愿意踏入乡村,很多小公司又缺乏乡建人才而缺少项目而倒闭。因为目前中国大多数景观专业的教学计划还停留在服务城市为目标的状态,导致学生对乡村建设不了解,所以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将乡村振兴设计与实践项目引入课堂,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率,这也是形势所迫。例如2023年有一个本科毕业生很早就因为做了乡建项目的毕业设计而就业,而且待遇很不错。
另外,将乡村振兴设计与实践项目引入课堂,首先就要引导学生“民族要复兴,乡村必需要振兴”的道理,乡村对我们而言意义巨大,这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很有帮助,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其次,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社会实践,更加清晰的了解乡村状况,对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更加珍惜,明白乡村对人才的需求,为他们以后踏入乡村奠定基础,所以意义巨大。
6.您怎么理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句话?
论文的价值在于研究并能运用于实践,如果不能用于实践,这样的论文就是纸上谈兵,没有意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首先应该是实践,而且是为人民服务的实践,通过创新与突破,发展生产力,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们这个进行了几十场的工作坊,在全国是首创,而且目前为止模仿者也不多,因为做这个工作坊不但要有信念支撑,这个信念就是不求回报的产生良好的效果,还要有复杂的理论指导,还是很独特的。
每一场工作坊就是一次完完全全的社会实践,而且是为乡村人民服务的实践,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创新性的结合乡村振兴理念,调动群众积极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潜在的能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最后助力乡村振兴。这应该就是扎扎实实的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