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创一流ING - 正文

    极目新闻:武工大“创”一流专栏|她力量闪耀!聚焦战略矿产综合利用,武工大科研一线绽放巾帼风采

    发布时间:2025-03-17   浏览次数:

    通讯员 姚一琳

    “有人将哺乳期化作文献深读的静谧时光,怀抱宝宝完成论文的关键论证,有人将通勤路程转化为跨学科思维训练场,在道路颠簸中构思出核心技术路线,正是这些嵌入生活缝隙的科研执着,让母亲、妻子的身份不再是与科学家对立的选择题,而是淬炼多维人生的催化剂……”3月7日,武汉工程大学优秀女教职工表彰大会上,该校资源安全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周芳教授作了真挚演讲,现场掌声雷动。日前,她领衔的战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教研团队获评“2024年度全国巾帼文明岗”,这是湖北省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科研团队。

    团队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立足长江流域优势战略矿产资源,汇集了一批高层次从事战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教研人员。团队聚焦磷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和稀土绿色提取技术这两个关键领域,致力于实现战略矿产资源磷、稀土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矿产资源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在“争分夺秒”中做科研

    在周芳教授的抽屉里,密密麻麻的小纸条依次摆放,上面记满了已完成和未完成的各类事项——结题报告、研究计划、会议PPT、实验教材、研究生论文……她长期从事稀土等战略关键金属湿法冶金分离、磷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循环利用前沿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她承担科研、教学、管理等多项重任,而就在不久前,她还拿下了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为实现战略金属元素的高效富集回收、稀土尾矿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在科研事业和家庭责任的双重压力下,女性科研工作者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周芳在演讲中“大胆开麦”。作为一名80后博导,她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这个女性占比超过60%、人均年龄41岁的年轻团队里,“坚韧”“吃苦”“拼”是大家不禁谈到最多的词。“可以说是争分夺秒做科研。”团队成员90后博士邓博纳刚生完孩子不到三个月,她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共伴生稀有稀散金属提取等研究领域发表了十多篇论文,授权国家专利4项。

    团队里和她年龄相仿的女教师很多,在这个团队里,大家都自动“放弃”产假。“因为我们必须把时间挤出来。”邓博纳告诉记者,最“典型”的就是周芳教授,她自始至终都没有因为身体不适而耽误工作——做实验写论文时想吐就嚼口香糖,挺着大肚子坚持帮学生改论文,甚至在产后不到十天就开始给学生上《高等分离工程》的专业课。2023年,她获评湖北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再次给团队树立了“教育家精神”的标杆。

    不仅是高度自律,团队在周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互相理解、并肩作战的“科研女性共情力场”。从上海交大毕业的90后女博士李小娣对此感受颇深,“加入课题组得到很多支持和鼓励,老师们会互相帮助,会很耐心细致地帮我们修改论文,即便做的不够好也从不责备,大家还给我介绍对象。”近年来,她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还指导本科生获得生命科学竞赛国家级一等奖及挑战杯省级二等奖。

    打造磷资源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磷矿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农业、化工、医药、食品、电子等领域,是保障粮食安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矿产资源。我国磷资源储量占全球5%,但平均品位仅为17%,品位大于30%的富矿仅能维持不足十年。湖北磷资源探明储量全国第一,但主要为中低品位胶磷矿,是国内外公认的最难利用的磷矿。

    “采富弃贫”的采矿模式对磷资源可持续开发不利,如何实现中低品位磷矿提质与富集成为卡脖子难题。周芳带领团队研发出基于活性油泡的磷矿浮现新技术,针对低品位难处理胶磷矿攻克低温浮选技术瓶颈,可有效避免传统浮选技术中各药剂、物质间不必要的协同作用,降低捕收剂用量,降低磷矿入选品位,为实现中低品位磷矿绿色高效利用提供了全新技术支撑。

    同时,随着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推动高性能稀土材料需求增长,稀土资源的绿色转型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至关重要。2024年国家出台《稀土管理条例》,规范开采配额、出口管制和环保要求。团队面向国家战略性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矿产资源,针对现有硫酸铵原地浸取工艺存在的矿体渗透性差、稀土浸出率低、氨氮污染等问题,开发出强化原地浸出的复合浸取剂和抑膨浸取剂,阐明了浸取过程强化理论,形成了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低残留高效浸出技术,实现了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的绿色开发与高效利用。

    “做应用基础研究,思考是从未停止的。”周芳回忆近些年的科研时光,没有午休、没有周末,经常半夜两三点突然想到一个思路,就赶紧从床上爬起来拿小本本记下,第二天再做详细的整合优化。近年来,团队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项、青年基金项目8项、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湖北省揭榜科技项目等项目100余项。

    从“冷门专业”到优质人才频出

    即将进入清华大学读研的曾书航,是该校2021级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从大一开始,他便在团队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接触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的相关研究,还参与了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北大核心论文4篇。他负责的“磷‘尾’矿,创‘首’值——高镁磷尾矿高值化利用领航者”项目斩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

    被评为湖北省第九届“长江学子”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的胡洋,是该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2020届硕士毕业生。他通过《湖北省襄阳市2019年专项引进紧缺专业人才》进入湖北尧治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从实验室一头扎进鄂西北,成为当地第一批“硕士矿工”。如今,胡洋已成长为公司技术部副主任,负责公司科技管理、选矿厂筹建等工作,为当地开发利用中低品位磷矿、提高磷矿资源利用率贡献自身所学。

    以上是团队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上的“典型案例”。不仅是专注科研,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实现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依托资源与安全学院,先后培养博士生10余人,硕士生200余人,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矿业创新人才。“产教融合‘兴发模式’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获第九届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校企合作模式下磷资源综合利用创新人才培养”立项2024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矿业工程学科是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也是武汉工程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但是,资源安全、矿业工程相关专业常常被误读为“冷门”,主要原因包括工作环境艰苦、传统矿业式微等刻板印象。由此,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本科生有一半以上都是调剂生,甚至许多学生一开始都是抱着“无奈”的心态进入专业学习。

    然而,四年之后,毕业生的就业升学数据连续多年位居学校前列。学院的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本科毕业生的升学率接近60%,每年都有一批优秀本科生进入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等“双一流”院校深造。其中,30%以上的毕业生被中交集团、中建集团、中铁集团、中水电集团、葛洲坝集团、兴发集团等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的大型企业单位录用。

    “科学没有‘她’或‘他’,只有‘我们’。”周芳说,团队将继续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不断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为国家矿产资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湖北省“支点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